耶鲁—国大学院将于今年停办,本地未来是否更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新加坡巡回大使陈庆珠教授指出,不应假定本地大学无法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星期一(1月20日)举行的“新加坡透视论坛2025”首场座谈会上,一名与会者在提问时,以本地媒体回避争议性课题,和“旨在培养思辨能力”的耶鲁—国大学院将停办为例,质疑我国是否认真要培养人民的批判思维。
负责主持这场座谈会的陈庆珠回应时指出,耶鲁—国大学院的确教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以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本地学府,同样也在培养学生掌握这项技能。“我们不应该假定本地学府不存在批判思维。”
陈庆珠也是耶鲁—国大学院校董会成员。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指出,思辨能力犹如一块须经常锻炼的肌肉,而本地学生和公众“没有被赋予锻炼”这项能力的自由。
陈庆珠不认同这个观点。她以自己在国大任教的经验指出,她在课堂上与学生有非常活跃的交流。“一切取决于为师者能否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和交流。”
她也指出,耶鲁—国大学院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多元背景确实可促进交流。
契连·乔治认为,一项会随着耶鲁—国大学院关闭而消失的特点,是该学院学生可不必经过大学学生办公室批准,自发组织活动,以表达异议。
但陈庆珠指出,对于提倡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做的不只是给予学生治理的能力。
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管理学院实践研究员亚伦玛年(Aaron Maniam)博士说,新加坡有意识地开辟空间,让人民探讨不同课题,过程中发挥思辨能力,不应假定须接受正规训练的人才具备这项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