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医疗与科研机构将研发一款工具,能根据天气变化,如空气质量下降或出现极端降雨时,通过短信提醒患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何时应待在室内,避免外出。

通过这些提醒,患者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因天气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的肺部健康学术研究中心(The Academic Respiratory Initiative for Pulmonary Health Centre)星期四(1月23日)宣布,获得国立研究基金会1000万元的资助。中心将与多家学术、科研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以亚洲人为主要对象的肺部健康研究。

这项为期五年的研究计划,涵盖五大方面。除了为呼吸道疾病患者,开发可根据天气变化预测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的工具,其他方面还包括:

  • 通过早期检测提高人们对慢性肺部疾病的认识,并加强基础保健对哮喘的诊断和管理方法;

  • 探讨加护病房的住院经历,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长期影响;

  • 建立全国肺细胞模型资源库,用于研究肺病、筛选药物和测试新疗法。一旦出现新的大流行病(如“X疾病”),这些模型可快速投入使用,支持实验和研究;

  • 研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亚洲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本地共有17家机构参与研究计划。此外,还有三家海外机构加入合作: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延伸阅读

国立研究基金会投9000万元 支持九个脱碳研究项目
国立研究基金会投9000万元 支持九个脱碳研究项目
研究:住院率居高不下 哮喘患者须提高意识控制病情
研究:住院率居高不下 哮喘患者须提高意识控制病情

李光前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乔狄默副教授(Sanjay Chotirmall)说,目前针对亚洲人的肺部健康研究仍然不足,而肺部疾病药物在不同族群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副作用,患者的症状也各不相同。通过这些研究,团队不仅能服务本地居民,还能将研究成果惠及整个亚洲地区。

环境潮湿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

本地研究显示,潮湿的环境会增加感染类鼻疽(melioidosis,由土壤内传播的细菌引起)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哮喘症状也可能加重。

研究团队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可能对健康构成更大威胁,如果能研发一款天气预警工具,并通过短信通知呼吸道疾病患者,将有助于减少过敏和急性发作的风险,从而降低住院率。

除了研发新工具,研究人员还将利用现有数据和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和环境因素对新加坡人患呼吸道过敏和疾病的影响。

领导这项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副教授周福添说,过敏性疾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热带气候更容易诱发症状。研究将评估基因与环境的互动,关注过敏原、微生物、饮食,和生活方式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邀呼吸道疾病患者参与 确保研究切合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会邀请呼吸道疾病患者参与研究工作,如协助研究员设计研究问题和测试工具等,确保研究切合病人需求。

佛教总会公关组主任有广法师(44岁)患有哮喘病,是研究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他受访时告诉《联合早报》,希望能为团队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为研究的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另一名参与者梁良标(71岁,退休人士)在53岁时才被诊断患有哮喘。他说:“治疗哮喘的生物制剂(biologics)太贵了。我希望推动开发更便宜的药物,让患者能负担得起。”

李光前医学院病患联谊交接部沈爱琳说,与病人沟通时会细心解释研究方法,因为一些人未来可能参与撰写报告,或在医学研讨会上分享研究成果,清楚的解释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