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社群和民众观点日益多元,政府探讨推出更多资源,如工具包和播客节目等,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棘手的社会议题,并展开更深入的对话,以推动更深刻的理解。
配合成立40周年里程碑,民情联系组(REACH,简称民情组)今年计划推出一系列活动和资源,以促进不同群体的共识和相互理解,提高各领域公众的社会意识,鼓励他们更积极参与公民事务。
民情组去年底发布招标书,要求投标者筹划一系列对话会和研讨会等实体活动,也须推出数码资源,包括一个“社会凝聚力工具包”(Social Cohesion Toolkit)。
这个工具包要在当前观点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里,帮助公众在复杂的讨论中找到共识。工具包的内容将以相关的研究为基础,同时纳入对话会收集到的见解,确保工具包实用,切合所需。
民情组探讨的另一种数码资源是视频播客(vodcast),通过回顾本地过去发生的争议事件,从中汲取经验。这些视频将上传到民情组社媒平台。
民情组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正在敲定这些计划的细节,详情日后公布。
近年,不少敏感的社会与公共议题相继浮现,在本地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例如,2021年几起涉及种族并在网络快速流传的纠纷,以及有关“华人特权”的讨论;2022年我国废除《刑事法典》第377A节条文,把男男性行为除罪化;2023年以哈冲突爆发后,本地马来回教社群对加沙局势的关切。
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副教授陈庆文受访说,新加坡社会结构更趋复杂,虽未出现两极化,但若维护不当,可能导致分裂。他强调,不同意见本身不会引发分歧,关键在于表达时是否尊重彼此。
至于如何促进民众沟通敏感课题,陈庆文认为,仅靠民情组等资源并不够,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态度。“理论上,人们可以学习沟通技巧,但培养适当态度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仍须坚持。”
过去两年办近200场活动 民情组共触及30万人
民情组的前身是政府咨询小组,1985年成立。民情组通过举行对话会、设立“意见站”(Listening Points)以及展开网络调查等方式,针对不同公共政策和议题收集民众反馈。
自2023年以来,民情组举行87场对话、77场意见站活动,以及19场网络交流,线上线下共触及30万人,涵盖低收入家庭、购屋者、释囚和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等。民情组说,当局一般会在活动后整理出席者的意见和点子,并与相关政府机构分享,供制定政策和展开宣传时参考。
新加坡理工学院学生杨钦凯(19岁),2022年首次参加民情组的对话会。律政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当时就废除第377A节条文,解释政府的立场并回答提问。“那场对话会让我了解到更多,非常有意义。”
杨钦凯在2022年到2024年,担任民情组属下青年咨询委员会成员。他常鼓励朋友参加对话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之余,也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他认为,民情组的新计划将有效触及年轻群体。
政策立意良善 但仍需反馈渠道
来自民情组成人咨询委员会的餐饮集团The Black Hole Group创办人卡马尔(Mustaffa Kamal),就运用自己在业内的经验和人脉,组织对话会让餐饮业者向政府反提供反馈。
卡马尔举例,政府提倡支持员工提升技能是好事,但有许多餐饮业者已经面对人手短缺的问题,很难拨出时间让员工去进行培训。
“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不足,我们应该有渠道提供反馈。”
餐饮业在冠病疫情期间受不小打击,卡马尔指出,如今的消费者和运作新常态更是让许多业者吃不消,其中租金是最大挑战之一。“业主和租户之间的租约属于私人交易,但政府可以在中间促进双方的沟通,达到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