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书画家、文化奖得主林子平于2月3日傍晚6时逝世,享嵩寿103岁。林子平长子林树国受访时说,他父亲一个月前因为肺炎入院,终告不治。
黄循财总理星期一(2月3日)晚间在脸书发文悼念说,我国失去了一位最杰出的艺术家。林子平的水墨画以描绘早期的新加坡而闻名,他通过艺术捕捉到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的精神。作为2003年文化奖得主,林子平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黄总理说:“他每天都作画,即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他将自己的长寿秘诀,归功于对创作的不懈热情。”
黄总理向林子平家人致以深切慰问。他说,林子平的艺术成就将流芳百世,他的作品所承载的美感与精神,将继续感动人心,启发后人。
尚达曼总统也在脸书贴文悼念林子平,指这位在白沙甘榜出生的艺术家,向人们展示精彩的一生,并感谢他对新加坡的艺术和国家认同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子平坚信艺术能够提升生活质量和人们的精神境界。我们应该尊重这一信念。”
一生创作约2万幅作品
林子平于1921年9月28日在淡滨尼巴西立甘榜出生,本名“林水连”。他毕业自中正中学,曾任新民小学校长30年,1981年起全职作画,一生创作约2万幅作品,书法水墨占七成,也做速写、油画。
自1970年起,林子平举办多次个展,国家级美术馆都为他办过个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正在举行“林子平:我画故我在”个展,将展至3月23日,呈献艺术家70余年间的50多件作品。至今,国家典藏林子平299件作品。
林子平曾捐赠百余件作品给母校中正中学(总校),2014年在该校开设“林子平艺术馆”。中正中学(总校)在脸书的悼文表扬杰出校友林子平先生是“备受敬仰的新加坡文化巨匠;他对于推广艺术的热忱激励着无数后人与中正的莘莘学子。林先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引以为傲的使命”。
2009年,时任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将个展“心向:林子平新水墨”带到北京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郭建超认为,林子平的艺术展现了新加坡20世纪初,中小学华校教育的书法课程如何启发艺术家日后的多元创作。林子平漫长的艺术生涯及大量创作,也表征了新加坡文化环境中多维度的美学关注。
郭建超说:“林子平虽未上过艺术学院,但自幼习书法,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林子平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法是康有为(1858-1927)的《广艺舟双楫》,这是一本20世纪对书法史研究影响深远的文献。林子平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的创作范围,折射了一段深深植根于书法的艺术史,尽管他的绘画创作也同样受到高度赞誉。书法进一步激发了他向抽象艺术的转型。”
作品从本土视角出发
美术史研究者姚梦桐2006年将林子平后期从具象转向抽象的字画称为“糊涂字”,视为其水墨画的巅峰。他说:“林子平的作品从本土视角出发,不管以什么形式为载体,不管内容是新加坡河驳运、牛车水或者甘榜,客观对象经过林老的取舍概括、再创造所发挥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有个辽阔、自由漫游的精神空间去勾起生活在旧年代的新加坡人的共同记忆。我把林子平不断再现本土自然风情与人文景观的动力,归根于‘情’字——是一种根植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家园以及怀旧的感情。”
本地藏家傅文克说:“新加坡痛失了一位艺术界的国宝!林子平是我最喜欢的本地艺术家,他土生土长,画的都是本土景物,早期的甘榜亚答屋、旧店屋街景、新加坡河畔都是林老师最喜欢画的题材,也受藏家的爱戴。”
傅文克将于2月22日在Helutrans艺术空间展出他收藏的80至100件林子平作品,从1960年代跨至近作。
林子平1960年起,随十人画会到东南亚旅行写生。2000年他成为南洋艺术学院驻村巴黎的艺术家;2023年首次到西方——英国伦敦萨奇艺廊办个展。他在82岁获颁新加坡艺术界最高荣誉的文化奖章;95岁获颁国庆功绩奖章。
他在2023年先后赠送一幅彩墨巨画《百年根深》(150 x 213厘米)和一幅草书《百年如新》(97 x 219厘米),庆贺《联合早报》创刊百年。
治丧处从2月4日下午1时起,设在蔡厝港基督教骨灰安置所“怀念园”的The Chapel(920 Old Choa Chu Kang Rd S699815),盖棺仪式2月6日下午5时45分进行,于万礼火化场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