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医治对现有疗法不再起效的癌症患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针对癌细胞释放的微小物质——肿瘤细胞分泌的外囊泡进行研究。这些外囊泡所含的特定蛋白质让细胞活跃并增进细胞间的通讯,诱发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团队发现阻断这个特定蛋白质,将能更有效治疗肺癌。
配合2月4日的世界癌症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NUS Centre for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团队分享了这项研究成果。团队是由国大癌症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吴文子教授以及佩尔韦兹(Shazib Pervaiz)教授带领。
在治疗癌症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解决癌细胞的适应力及随之产生的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随着时间推进也会减弱。像化疗和靶向治疗最初可能会使肿瘤缩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常会失效。这种耐药性常见于转移性肿瘤,因为癌细胞会为存活而进化,比如发展出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
根据国大团队在医学学术期刊《治疗诊断学》的发表,研究采用了103名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以及58名来自国大医院和国大癌症中心的健康人士,所提供的161个血浆样本。团队将肿瘤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从血浆样本中隔离出来,并在实验室中分析它们的蛋白质水平。
研究显示,与患癌早期的敏感性肿瘤相比,在62名患者的血浆样本中,对治疗有耐药性的末期肿瘤中的SLC1A5蛋白质水平明显更高。这代表肿瘤分泌的细胞外囊泡(Tumor cell-derived exosomes, TDEs)中的SLC1A5蛋白质含量升高,与癌症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增加有关联。
这种蛋白质有利于谷氨酰胺进入细胞,提供细胞成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尤其能加速分裂癌细胞。
吴教授说:“这一发现为解决癌症治疗上最大挑战之一——对治疗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在治疗中让癌细胞更易存活的蛋白质下手,医生能改善现有治疗,为那些对治疗已不起效的患者,制定更专属的治疗方案。”吴教授也是国大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兼国大癌症中心肿瘤血液科的高级顾问医生。
团队的实验显示,采用药理学抑制剂或抑制肿瘤细胞分泌的外囊泡中的SLC1A5,对癌细胞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佩尔韦兹教授说,研究强调了肿瘤细胞外囊泡如何通过传输SLC1A5蛋白质,改变了癌细胞的能量运用,导致癌症产生耐药性,越发难以治愈。“通过阻断SLC1A5蛋白质,将能破除癌细胞的通讯网络。如此就能帮病患重获治疗生机,进一步提高治愈癌症的可能。”
团队也指出,SLC1A5蛋白质水平的多寡,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早测出耐药性并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