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开放后,出境旅游强劲复苏,去年入境我国的中国旅客人次突破300万,同比前一年增长126%,时隔三年再次居冠。

不过,旅游局认为,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不会长期持续,这一势头会逐渐趋稳。受访学者也指出,地缘政治和经济情况等因素可能影响入境人次增幅。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星期二(2月4日)公布的2024年旅游数据,去年来自中国的旅客共计308万人次,比2023年多了约126%,也达2019年冠病疫情前约85%的水平。

旅游局国际司助理局长柯淑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国一直到去年初才真正地重开边境,晚于其他客源地。加上疫情期间的访客人次较少,促使去年的访客量增幅尤其显著。

她直言,今年来自中国的旅客人次很难再取得126%的增长。“就如其他市场,过了一段时日,增长率会逐步趋缓。”

延伸阅读

去年游客人次恢复至疫前86% 旅游收益料近290亿元创新高
去年游客人次恢复至疫前86% 旅游收益料近290亿元创新高
去年旅客人次虽未及疫前 全年旅游收益料创新高
去年旅客人次虽未及疫前 全年旅游收益料创新高

新中航空载客量复苏 带动旅客人次增长主因

柯淑丹指出,新中航空载客量的复苏是带动旅客人次增长的主因。“目前,新中之间的航线连接已经恢复到疫前水平,来自中国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旅客都有增长。”

她也提到,新中落实免签安排后,选择自由行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旅游局因此须不断找寻合适的渠道,向这类旅客宣传新加坡。

例如,旅游局去年与中国旅游平台马蜂窝合作,推出生成式聊天机器人,为平台的用户解答有关新加坡的问题。

柯淑丹强调:“我们不会把中国游客的增长视为理所当然。如今,中国游客在许多国家享受免签待遇,而我们仍能持续吸引他们,说明新加坡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当问及泰国最近的拐骗案件是否会影响新马泰的区域旅游,柯淑丹说,中国游客深知新加坡非常安全。而且,更多旅客如今更倾向于在一个或两个目的地逗留更长时间,深入探索,让当局继续对这个市场发展有信心。

“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峇厘岛和新加坡—马尔代夫都是热门的组合。”

星展银行经济师蔡汉廷受访时说:“中国旅客人次去年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占总入境人数约19%,与2019年相同。然而,地缘政治、贸易紧张局势,以及本地房地产持续疲软等挑战或导致增长放缓。”

印度旅客人次排第三 旅游收益在澳洲美国之下

另外,印度的旅客人次虽在去年榜单位居第三,但来自这群游客的旅游收益却排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之下。

柯淑丹指出,印度游客来我国旅游的意愿依然高,而消费习惯或是导致旅游收益略低的原因。

她说,每个市场的消费模式和习惯不同,像澳大利亚这样的远距离市场通常消费力强,更愿意为住宿和其他服务支付较高费用。此外,在过去一年左右,澳大利亚和美国经济强劲,推动了更多消费。

淡马锡理工学院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高级讲师卡辛(Benjamin Cassim)则认为,很大部分的印度游客都是通过旅游配套来新加坡,这些配套通常包含机票、住宿、餐饮和景点门票等,人均消费因此较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游客则更倾向于自由行,人均消费也就更高。

他提到,新元持续走强,也可能影响新加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卡辛指出,新加坡不可能吸引所有形式的旅游市场,因此,对增值服务的注重,将确保新加坡能吸引到寻求高质量、高价值体验的游客群体。我国须鼓励这些游客在新加坡逗留更长时间,从而推动更多旅游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