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期间,IT技术员洪玉强(58岁)常有机会在本地观赏舞龙舞狮,今年,他第一次领略到与本地习俗风格迥异的潮汕传统英歌舞。
星期天,也是正月十二(2月9日)中午,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花柏山天猛公路的入口处,107位身着鲜艳传统服饰和画上七彩脸谱的“梁山好汉”,在锣鼓声中为本地社区送上新年祝福。
这场持续约20分钟的“英歌豪艺传千载”演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由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和《联合早报》联办,吸引了包括早报读者在内的100多名公众前去观赏。
洪玉强祖籍潮州,一直对家乡的民间艺术饶有兴趣,尤其是看到社媒上又猛又萌的中国五岁英歌舞表演者庄恩琪。当日,洪玉强和家人挤在人群中,为了把浩浩荡荡的民间广场舞蹈队完整、清晰地录制下来,他还把手机固定在自备的三脚架上。他说:“英歌舞比舞龙舞狮的团队性更强,而且有故事背景,来这里观看,有一种观摩武侠电影现场版的感觉。”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向观众介绍,传说英歌舞是北方的“秧歌”,用潮汕话来发音,成了“英歌”,几百年来,它的生命力在于跟普通群众的生活、信仰方式的结合。
她解释,故事依托的是中国小说《水浒传》,但是英歌舞只有107条好汉而不是108,因为英歌舞表现的,是逼上梁山的过程。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卢俊义被陷害关押了,其他好汉去营救他。“英歌,有人也解释为英雄的赞歌。在今天这个缺少英雄的时代,和纷乱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更需要期待和歌颂英雄。”
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陈国明也出席活动,他在致辞中说:“艺术和文化遗产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让我们学会相互尊重,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英歌队参加妆艺大游行 民众俱乐部表演
当天参演的107名表演者来自汕头潮阳区金浦青年英歌队,年龄都在13岁至28岁之间。领队郑灿彬(24岁)告诉记者,表演者大都姓郑,来自广东汕头金浦街道的一个同姓村庄,这次是他们第一次来新加坡演出。除了当日表演,演出团还参加了妆艺大游行,并在甘榜乌美民众俱乐部等社区向本地民众献演。
当日扮演老大宋江的,是只有18岁的郑超锐。他从14岁起就开始参加英歌舞训练,平均每周两三次,每次大约两个小时,主要学习各种武术相关的基本功和套路。他在演出前一个多小时就化了类似京剧里的脸妆,腰里背着一个12斤重的鼓,并告诉记者:“‘老大’击鼓为了鼓舞士气。”
天猛公艺术基金会与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自从2023年3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后,又延续两年的合作关系,“英歌豪艺传千载”是新一期合作的首个活动。天猛公艺术基金会此次把英歌舞团队请到新加坡来进行多场演出,义安公司是主要赞助方;活动也得到了潮州八邑会馆的赞助,以及社区伙伴潮阳会馆和陈慈黌故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