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世纪马来群岛的活跃港口,到如今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枢纽,新加坡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都与海事业息息相关。国际航标组织正式成为政府间组织后的首次大会在我国举行,大会上通过的“新加坡宣言”,重申了各国对海事业国际合作重要性的集体承诺。

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星期二(2月18日)为国际航标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arine Aids to Navigation,简称IALA)首届大会主持开幕仪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张志贤在讲话中强调,新加坡致力于维护海上安全,以及所有国家能依据国际法充分利用海洋的权利。“这对我们而言关乎生存。”

国际航标组织在去年8月正式成为政府间组织,新加坡是第一个签署《国际航标组织公约》的成员国。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海事业非政府组织“国际航标协会”,核心使命是协调全球范围内的航海辅助设备,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快速、高效,并同时保护海洋环境。

成员国通过《国际航标组织宣言》 又称为“新加坡宣言”

张志贤说,很高兴与会成员国通过又称为“新加坡宣言”的《国际航标组织宣言》,以反映各方对于持续国际合作的集体承诺。“在我们都须证明多边主义能为全球社群带来重要惠益的当下,这尤其值得欢迎。”

延伸阅读

网络攻击增加 海事业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能力
网络攻击增加 海事业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能力
海事局成立新设施 培训全球海事人员处理操作新燃料船只
海事局成立新设施 培训全球海事人员处理操作新燃料船只

张志贤说,成为政府间组织,是国际航标组织为了确保海洋导航系统和标准能与时俱进、满足全球海事界需求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他指出,这对于现代航运业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通讯领域新兴技术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高速更迭,国际航标组织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我国也会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分享在新兴领域的经验,并支持国际航标组织的协会和群体发展相关的标准、建议和指南。

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在与国际航标组织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下,通过组织的全球学院协会,支持成员国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第一届国际航标组织大会于2月18日至21日在我国举行,汇集了包括高级政府官员、行业协会领导和相关业者等约400名代表参与。大会讨论的课题包括导航辅助系统、船舶交通服务、新兴技术,以及对海上自主水面舰艇等新兴领域发展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