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新加坡文化通行证是一个好的开始,可吸引更多人参与本土文化和艺术活动。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吸引观众回流,是个别文化和艺术团体的责任。

九年剧场艺术总监及联合创办人谢燊杰(53岁)认为,新加坡人不参与本土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人尚未充分了解艺术的价值,并且普遍认为本土文化艺术的水平不如国外。

“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在二三十年前或许还不够成熟,但在过去的30年中,涌现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就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谢燊杰说,政府推出的文化通行证为新加坡人提供接触本土文化艺术的初步支持,让他们能够免费体验。“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如何为首次接触的观众提供优质体验,并吸引他们再次参与,则是艺术团体的责任。”

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蔡碧霞说,中心将配合文化通行证,推出一场特别的潮州戏曲演出。她计划与本地潮州艺术团体合作,融入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元素,打造一部雅俗共赏的潮州大戏。

延伸阅读

政府成立跨部门小组 推广历史街区文化商业传承
政府成立跨部门小组 推广历史街区文化商业传承
9月1日前无须申领文化通行证 当局吁公众提防诈骗网站
9月1日前无须申领文化通行证 当局吁公众提防诈骗网站

“我们的创新仍根植于传统戏曲的框架,因为今天的传统实际上是过去的创新,而今天的创新也可能成为未来的传统。我将运用我的专业知识,从剧本、导演、音乐、作曲以及灯光舞美等各个方面入手,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融合,以吸引本地年轻人,打破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

书籍理事会执行总监潘志云说,目前文化通行证仅限于用在实体文艺活动,但希望未来能够扩展范围,涵盖本地文学出版物,以支持本地作家。

传统文化工作坊望吸引年轻人

对于积极推动本地文化遗产活动的文化界人士而言,文化通行证的推出恰逢其时。南洋酱油第三代传人许培荣(41岁)说,通行证正好可以吸引更多本地人参与酱油厂推出的“酱”人课程。

在过去几年,许培荣前后推出几个不同的酱油工作坊,有的工作坊让公众亲身参观南洋酱油厂,有的则让公众品尝不同的手工酱油,还有一个工作坊则是让大家学习如何在家里酿制酱油。这些课程和参观体验课全都由许培荣亲自带团或教导。

南洋酱油由许培荣的外公陈忠孝于1959年在新加坡创办,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许培荣说,他们是本地唯一仍坚持以全手工酿制酱油的老品牌。祖传配方和酿制酱油的发酵菌种1940年代由外公从中国福建泉州带到新加坡来,一直保留到现在。

目前,参与工作坊的人当中,七成以上是新加坡人。许培荣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新加坡文化通行证,吸引到更多本地年轻人到酱油厂深入了解酿制酱油这一传统技艺。

欧亚人协会(The Eurasian Association)希望吸引更多本地人利用文化通行证走进本地欧亚人社群,了解欧亚文化。协会管委会成员谢泼德森(Percival Shepherdson)推荐协会主办的欧亚圣诞体验工作坊,它让参加者了解本地欧亚人是如何过圣诞节。

印度传统地画艺术蓝果丽(Rangoli)艺术家维贾亚拉克什米(Vijayalakshmi Mohan)也希望文化通行证吸引更多人了解地画艺术。为了吸引年轻人,她借用数码科技和VR游戏等手段,展现蓝果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