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朝的青花瓷,到唐朝的陶瓷碗,一件件文物记载着我国海事业的发展史。
设在滨海南码头的新加坡海事展览馆新成立的历史文化展区“Tides of Time”,星期一(3月17日)正式开幕,追溯新加坡在英殖民时期以前,在海事贸易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1603年樟宜岸外的圣凯瑟琳娜号(Santa Catarina)事件,后来对现代国际海洋法的撰拟有着重大影响。
1603年2月,荷兰人在柔佛王朝相助下,在新加坡水域掠夺一艘载满货物的葡萄牙货船圣凯瑟琳娜号。八个月后,三艘荷兰船和一支葡萄牙舰队再次展开激烈海战。近代荷兰思想家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后来根据欧洲诸国在东南亚的商贸经验,发展出“国际法”思想,包括“海洋自由是国际法一部分”的论点。
负责展览馆的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也和国家文物局合作,在这个展区内展示近50件海洋考古文物,部分来自新加坡海域内沉船事故中打捞出的物品。当中包括1942年遭日军炸毁的“东亚皇后号”遗物,如黄铜制的通风口和烛架等。
1819年前已是个蓬勃贸易港口
海事局通讯及社区署署长吴伟民说,很多人认为我国是在1819年,即英国人登陆后成为自由贸易港口,但根据文物和文献记载,新加坡其实早在三世纪,就有人的活动记录,后来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也有商贸活动。
据了解,在中国古书的记载,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有提及“皮宗”,公元三世纪《吴时外国传》则记载了“蒲罗中国”。有人猜测指的都是新加坡。尤其是后者,据新加坡已故著名南洋学家许云樵的研究,他认为“蒲罗中”应是新加坡。
2012年成立的海事展览馆曾在2017年翻修,2022年再次展开翻新工程。首阶段工程在2023年4月完成,包括推出互动元素,让访客通过游戏了解港口和船舶运作,同时介绍我国海事业在数码转型和脱碳方面的策略。
展览馆也设有儿童空间,让孩童通过电子书,或特备节目如讲故事活动和做手工等,更好地认识新加坡海事业。
随着历史文化展区的落成,展览馆的翻新工程也告一段落。
律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穆仁理星期一为翻新后的展览馆主持开幕仪式。他说,从早期的贸易港口到今日的全球海事中心,新加坡存在的意义,始终与大海紧密相连。为保持领先地位,我国海事业积极采纳新科技和可持续作业方式,未来更将广泛应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和数码工具。
展览馆的开幕适逢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本届海事周将在3月24日举行至28日,有超过50场活动和超过200个参展商。3月21日至23日,以及28日至30日两个周末,也有系列活动开放给公众参加。公众可浏览网站了解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