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2024年后,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消退,由多个机构组成的高温天气应对工作组预计,今年本地出现热浪天气的概率较低。
热浪(heatwave)是指至少连续三天,每天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平均气温达到29摄氏度的天气。本地曾出现过六次热浪,上一次是在2016年。
高温天气应对工作组(Mercury Task Force)指出,每年的3月至5月是我国的高温期,也是热浪最可能出现的时期。不过,影响气温的两个气象指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和印度洋偶极(Indian Ocean Dipole),预计在今年4月和5月都将处于中性状态,因此今年本地出现热浪的概率不高。
不过,这并不代表今年天气不会炎热。工作组预计,今年最热的月份是5月,3月至5月的气温也可能高于往年平均水平。
若热浪来袭 工作组将启动全政府应对举措
一旦气象署发出热浪预警,由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和国家环境局领军的工作组就会发出联合文告,就如何降低高温伤害提供指导,并给出不同行业的具体举措,帮助不同群体应对高温天气和高热应激(heat stress)。
这些举措包括:实时监控各地的暑热压力水平、减少上午11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以及开放有冷气的民众俱乐部或居民委员会等社区设施让公众避暑等。
各部门也会根据暑热压力推出相应措施,例如让学生穿着便装、确保户外工作者遵守热应激框架指导,以及暂停幼儿园、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户外活动等。如果出现持续热浪,教育部也可能考虑让中小学实行部分或全面居家学习。
工作组指出,连续三日出现高温才会被定义为热浪,预测难度很高,因此热浪预警可能只会提前一天发出。不过,一旦发出预警,各部门的应对措施就会生效,而不是等到热浪真的来到才做反应。
增加热应激监测站 提高暑热压力应对意识
尽管高热应激在热浪天气中出现的可能性更高,但没有热浪时也可能出现高热应激。去年本地并未出现热浪,但有21天处于高热应激水平,这些日子主要在3月至5月之间。
工作组指出,这是由于热浪和热压力的测定方式不同,前者由空气温度判断,后者则通过综合了气温、湿度、风力和太阳辐射的暑热压力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简称WBGT)评估。
为了更好地监测暑热压力指数,当局将陆续推出更多的WBGT测量站,今年中旬之前预计将增加八个,使总数达到17处。新增地点包括大士港口、裕廊岛、圣淘沙、蔡厝港体育场、杨厝港体育场和榜鹅水滨等。
工作组强调,要通过包括热应激指导框架在内的渠道,增强公众对于热应激及其危害的认知,并学习应对暑热压力的正确方式,减少热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