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到海底,艺术持续突破边界。新加坡与日本合作,将装置艺术带入全球最深的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让创作首次深入地心,也让艺术的舞台拓展至前所未有的深度。
这一艺术装置由本地艺术家拉克希米(Lakshmi Mohanbabu)设计,包含三个金属立方体,每个边长10厘米,分别采用红与白、海蓝与橙、紫与蓝绿三组颜色。这些色彩象征深海环境的神秘与变幻。
三个立方体是深海地震预警传感器一部分
这三个立方体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备实际功能,是深海地震预警传感器的一部分。
去年12月,本地科技公司新星科技(NuStar Technologies)与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合作,在“长期钻孔监测系统”(Long-Term Borehole Monitoring System)计划下,将这三个立方体安置在日本近海的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附近、海平面以下7000米的深海区域,用以纪念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们。
长期钻孔监测系统最初是为监测构造板块边界附近地震活动而开发的,用于支持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测。
延伸阅读
拉克希米星期三(3月19日)在推介活动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她大约30年前便开始探索互动艺术形式,此次作品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历时两年完成。
红白配色立方体 象征新日友谊与合作
她说,每个立方体的设计都各有寓意,涵盖创造力、生命的循环、方向与动态等主题。其中,红白配色的立方体,特别象征新加坡与日本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拉克希米曾在2022年代表新加坡,将两件艺术作品送至国际空间站。它们预计将在今年被送往月球长期“展示”。
将艺术装置放置于海平面以下7000米处,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包括承受极高的深海压力、低温和强腐蚀性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南洋理工大学3D打印研究中心的赖昌权助理教授及团队,使用名为“LAPIS”的混合制造技术,通过3D打印与激光切割相结合,制造出其中一个立方体。
赖昌权受访时说,他们使用80层超薄不锈钢板叠合并熔接,形成壁厚仅四毫米的立方体结构。这种方法制造出的立方体,强度比传统钢材高出70%以上,更适合在高压的深海环境中长期使用。
这三个立方体的复制品正在ART NOW画廊展出,展期一个月。南大董事会主席、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吴瑞真女士出席推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