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的镜子不仅美观,更能顾及坐轮椅者进出安全。从今年11月1日起,本地所有新建筑和翻新建筑须设有更多无障碍设施,惠及乐龄与残障者和家庭,这也包括增设座椅和斜坡,以及在户外增建有盖走道等。

建设局星期一(4月7日)发布修订后的建筑环境通行准则(Code on Accessibility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根据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理念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

新通行准则下,建筑业者须确保无障碍电梯更宽敞,方便坐轮椅的年长和残障者进出。此外,电梯内面对梯口的一面须有镜子,让坐轮椅者在后退出去时,可通过镜子倒影看到背后情况,更加安全通行。

建筑业者也须在人们上下车的地方装设有盖走道,并设置座椅,为等车者提供便利。

准则规定,户外有盖走道须包括楼梯和无障碍斜坡。(建设局提供)
准则规定,户外有盖走道须包括楼梯和无障碍斜坡。(建设局提供)

准则规定,连接至周围建筑、乘客设施、公园连道的主要出入口,都须提供无障碍通道。若要在户外增建有盖走道,须涵盖楼梯和无障碍斜坡,以示公平。目前,少数地点只有楼梯有盖,一旁的斜坡却没有盖,轮椅和婴儿车使用者得日晒雨淋。

延伸阅读

更多建筑11月起须设哺乳室 涵盖办公大楼和公共交通站点等
更多建筑11月起须设哺乳室 涵盖办公大楼和公共交通站点等
政府成立工作小组 加强数码服务包容性
政府成立工作小组 加强数码服务包容性

小小的改变 大大的便利

新加坡肌肉萎缩症协会执行董事黄朱蒂以自己坐轮椅出行的经验说,新加坡的建筑环境大致上具包容性,而当局定期检讨和更新通行准则,也让业者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一些小的无障碍改善可以有很大的效果,让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所有人受益。”

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发脸书贴文说,新的通行准则不仅改善建筑环境的基础建设,更有助打造一个具包容性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更全面参与,并安全独立出行。

建筑环境通行准则上一次在2019年修订,当局在2023年第三季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委员会成员来自15个公私机构,包括社会服务组织、业界协会和政府机构,期间向新加坡导盲犬协会等20多个利益相关者征求反馈,也在去年底就草案展开公众咨询。

建设局在参考反馈后,纳入几项额外规定,比如把方便失聪者的听力增强系统要求扩展至养老院,以及增加厕所里儿童安全座椅的最低承重量。

通行准则在今年11月1日生效后,所有新建筑都须符合新准则要求,现有建筑进行任何大规模翻新也须采纳。当局2022年推出通用设计指标评估框架,根据建筑所采纳的通用设计给予“A”到“E”评分,也颁发通用设计卓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