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洋大学七名校友联合倡议将前南大图书馆与行政楼、牌坊和建校纪念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获国家文物局支持后仍锲而不舍;他们希望这三座建筑有朝一日升格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让南大精神所代表的“自强不息、力争上游”核心价值观世代传承,对新加坡的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今年创校70周年的南洋大学,虽走入历史45年,七名校友以母校当年作为东南亚第一所民办华文大学,留下的文化遗产具有普世价值为由,约两年半前提呈献议书给国家文物局。
前南大图书馆与行政楼、牌坊和建校纪念碑,现为国家古迹。
不过,文物局基于这些前南大建筑和场地不大可能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的审核标准,已表明无法支持小组的建议。七人小组是白士泮、何忠煌、吴汶禄、洪庆良、谢盛海、管伟灵和戴文雪。
申请登录世界遗产名单,须由《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官方机构提出,而非民间团体。尽管如此,七人还未放弃向政府倡议为母校文化遗产申遗的计划,下来希望进一步引起舆论对前南大文化遗产的关注, 目前仍在考虑下一步行动计划。
1955年创立的南洋大学,在早年本区域华社缺乏华文教育高等学府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在它办学的25年里,培育了超过1万1000名毕业生。
已故先驱人物陈六使于1953年宣布捐献500万元充作南洋大学建校基金。他当年也以福建会馆主席名义宣布,福建会馆捐献裕廊路的土地,作为南大建校的校园。创办大学的倡议获得本地和东南亚华社各阶层民众大力支持。
随着本地语文政策改变,南洋大学在1980年关闭,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新加坡国立大学。政府于1981年在关闭后的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重组为今日的南洋理工大学。
白士泮:前南大在恶劣环境中筹建 体现崇高奉献精神
为了向当局倡议申遗,七人小组约三年前开始筹备资料。
71岁的白士泮是1975年南洋大学经济系荣誉学位毕业生。他代表小组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小组很清楚意识到,要成功申遗,须展示南洋大学文化遗产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杰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标准。
小组在提呈给当局的献议书中强调,前南大文化遗产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的顽强拼搏与奉献精神,而它通过教育传承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所做的贡献,对新加坡等小国及世界各地的移民社群,具有普世意义和价值。
白士泮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他指出,南洋大学当年在没有殖民地政府支持,甚至是反对的情况下,由民间力量独立建立起来,这种坚韧与拼搏的精神,对促进社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发挥了正面作用。
“南洋大学当年主要由本区域华社发动募捐所筹建,捐赠者包括苦力、三轮车夫、洗衣妇及歌舞女郎等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为子孙后代的教育慷慨捐助,是奉献精神的崇高体现。”
小组指出,通过南洋大学的教育,以及其毕业生努力传承,新加坡和本区域华社相对更好地保存了母族语言文化、生活传统,而这与世界上不少移民社群逐渐失去自身文化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小组认为,母校的文化遗产可激励目前及未来移民群体坚持文化的传承。
同样在1975年毕业的管伟灵,则是前南大工商管理系荣誉毕业生。他指出:“在过去,没有人把南洋大学文化遗产视为具有全球价值……然而,这所在早年恶劣环境下筹建的大学,坚持办好教育和传承文化与价值观,在小组看来,值得各地的移民群体参考与借鉴。”
最后,小组指出,南洋大学办学过程中展现包容多元、融合东西文化的精神;众多前南大毕业生在本地、区域及全球金融、学术及商界等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