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局推出新框架,通过多种方式,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亲近绿意,享受大自然对身心灵带来的疗愈效果。这包括把全岛15处公园和绿地,划定为有助心理健康的“静思景观”,以及在公园连道增设休息站等。
公园局星期一(6月23日)发文告宣布推出“公园为健康”(Parks for Health)框架,整合现有相关举措。
公园局说,许多研究表明,沉浸在“疗愈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s)、参与园艺或康疗园艺活动,或是在大自然中散步,都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
所谓疗愈景观,是指那些能减压、提升心理韧性、改善情绪和脑部活动的绿地环境。
根据公园局的定义,现有的康疗花园(therapeutic garden)、亲自然游乐园林(nature playgarden)、社区花园和租用园地(allotment garden)都属疗愈景观。
如今,公园局还通过“静思景观模型”(Contemplative Landscape Model),进一步评估哪些绿地更有助心理健康。这个模型依据景观的色彩和光线、生物多样性及层次感等七大要素,判断它们是否能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增强心理韧性。得分越高,代表这个空间越有“疗愈力”。
全岛现有15个地点获得高分,公园局已将它们划定为“静思景观”,这包括新加坡植物园的天鹅湖和研习森林、比达达利公园,以及位于实里达俱乐部路的划手湾公园(Rower’s Bay Park)。
公园局说,这些地方设有宁静的座位区,且具备自然元素和优美风景,很适合静静坐着放松或沉思。未来,公园局会在更多公园和花园里物色这类静思景观。
我国绿色空间不断扩大,自2021年以来已增设逾130公顷的新公园和超过390公里的公园连道。从今年至2030年,还会陆续增建超过25个公园和50公里以上的公园连道。
公园局指出,“公园为健康”框架能让社区更好地使用和发挥这些疗愈景观的作用,与当局推动“大自然里的城市”目标相辅相成,同时支持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广预防保健和活跃乐龄的国家策略。
除了划定“静思景观”,在年长者较多的社区,公园局也会优化公园连道,这包括增加长椅和休息点,以及利用植物增加遮荫,让年长者在更舒适的环境中休息、活动和与朋友互动。
此外,当局也会同医疗保健伙伴合作,推出康疗园艺活动,利用植物和大自然相关活动,帮助年长者和特需人士锻炼身体、改善记忆力和促进社交等。
公园局与相关机构合作,通过现有邻里和住宅区升级计划,引入疗愈景观。
例如,在建屋发展局“再创我们的家园”翻新计划下,公园局将为女皇镇提供健康景观(wellness landscape)和康疗花园的设计建议。公园局也会在宏茂桥镇西公园设立康疗花园。
我国现有18个康疗花园,包括刚开放的康埔桦径公园。接下来,公园局还会在教师园公园(Teachers’ Estate Park)等地设立康疗花园,以达成2030年设立30座康疗花园的目标。
公园局和大自然之友网络(Nature Kakis Network)携手,将康疗园艺带到更多邻里,目前已在文礼和蔡厝港定期举办相关活动。
此外,公园局会继续与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将公园和绿意融入医疗设施。其中,未来在惹兰达迈的综合医疗发展项目将与公园相连,并设有适合物理治疗和帮助失智症患者融入社会的设施。位于勿洛北的东区综合医院院区,也将和周边自然环境无缝衔接,营造促进疗愈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