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尚达曼说,一个多元社会要维持和谐,要求的不仅仅是各种族宗教社群共存与包容;唯有各个族群心怀共同目标和愿景、互相尊重彼此的贡献,才足以维系社会凝聚力,社会多元性也才足以成为力量。

他强调,多元文化主义须由社会上下积极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通过教育制度从孩童开始促进融合,以及打造共同空间等措施加以落实,而不是交托命运安排,期望它自然产生。

尚达曼星期二(6月24日)在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上致开幕辞时说,放眼全球,多元文化主义正处于退却状态,各地的社会凝聚力大为削弱。

国际咨询公司爱德曼(Edelman)2023年度的信任度调查显示,全球过半受访者认为,在他们记忆中,各自所处的社会目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分裂,仅两成受访者愿意与意见不同的人为邻。

尚达曼指出,社会凝聚力削弱的因素很多,包括各地的极端右翼政党崛起以及立场温和的中间力量削弱,政治两极化日益严重。此外,过去10年来,在高度发达社会尤其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受高等教育和学历较低群体之间的社会和政治分歧日益扩大,这也反映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这些现象在许多社会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延伸阅读

李慧玲:多元文化社会推进过程 国人仍保留个人身份认同
李慧玲:多元文化社会推进过程 国人仍保留个人身份认同
费绍尔: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回教宗教师须结合现代需求引导实践
费绍尔: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回教宗教师须结合现代需求引导实践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被卷入了对经济问题的争论。

“身份认同和排他观点……向来都潜伏于表象之下。可是,当经济缺乏保障,或者出现‘我吃亏了,别人得利了’的想法,就会使身份认同和文化课题变成更具分裂性的政治工具。”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与宗教差异不断分化社会,而抨击少数群体的言论也明显增多。尚达曼指出,政治学者发现,无论是传统或新兴民主国家,主流舆论都已经改变,特别是极右和排外观点已渗入主流。

至于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局面,尚达曼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其中之一是移民问题处理失败,尤其是协助移民融入,这个情况在欧洲一些地方很显著。研究显示,无效融合移民使新移民和当地白人劳工阶级都对体制失去信心。

媒体格局碎片化和社交媒体兴起是另一个因素。社媒兴盛固然带来了好处,但这些媒体是人为塑造,会产生极化效应。很多社会里的人们不再对现实有共识,这导致社会和政治分歧加大。

还有一个较不受注意的因素,即人们的生活日趋孤立,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社会学家的研究显示,过去20多年来,人们更频繁在家参与会议、在家购物、打包食物或点外卖上门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不利于社会凝聚。

尚达曼:要实现社会融合 教育是起点

尚达曼说,任何政治体制,包括民主体制,都无法保证温和与包容主义最终能在政府或社会占上风。共同价值观与理念不是自然形成的,社会中总会潜伏着抗拒的情绪,因此多元化文化社会须用心经营。

他指出,传统上在许多社会,多元文化意味着不同群体并存,仿佛拼凑一幅漂亮的百纳被。然而,一旦有压力,如面对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出现两极化力量时,百纳被的缝线就会拆开,甚至撕裂。

“我们要编制一个不同的社会组织,确保多元文化主义可持续,凝聚力更为坚韧。我们应将不同颜色,甚至不同材质接缝成一块布料……以反映更大的国家主题,纵使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仍可形成的一个整体……这意味着,我们须制造互动机会,让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制定措施预防极端主义和两极化,鼓励多元观点。”

要实现社会融合,尚达曼认为,教育是起点,是让不同背景和阶层的孩童学习共处的最根本。教育也须让人人都能够有效提升和改善生活。城市规划也须创造共同空间促进人们互动交流。

至于媒体碎片化现象,尚达曼认为这是最棘手的挑战之一,须由政府、公民社会,以及媒体与科技公司合作,营造一个让民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他也强调,每个人应在日常生活培养相互尊重和团结精神,这不能只是政府或政治人物的工作,须由社会上下共同努力。

为期三天的社会和谐国际大会由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主办,获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支持。今年有超过50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马来西亚霹雳州苏丹纳兹林沙星期三(25日)将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