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直接接触或食用鸡蛋,空气中只要飘散鸡蛋味道也足以引发杨俊燊(10岁)严重的过敏反应,使他全身红肿瘙痒。这些年,他和家人难免面对不少歧视和误解,身为母亲的陈爱玲(45岁,看护者)希望能提升社会对食物过敏问题的意识,并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

杨俊燊是陈爱玲的第二个儿子,她从来没想过儿子会出现任何过敏症状,因为长子没有过敏史,家族中也没有严重过敏案例。

她第一次发现孩子对食物过敏是他四个月大时。陈爱玲忆述,当时,她在一场聚餐会中点了鸡蛋料理,回家后儿子的脸立即红肿,出现荨麻疹。

陈爱玲在儿子杨俊燊四个月大时,第一次发现他对食物过敏。为了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交流,以及提升社会意识,陈爱玲在2019年成立非盈利支持小组“SPEAK”。(海峡时报)
陈爱玲在儿子杨俊燊四个月大时,第一次发现他对食物过敏。为了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交流,以及提升社会意识,陈爱玲在2019年成立非盈利支持小组“SPEAK”。(海峡时报)

经过多次过敏复发和医院诊断,陈爱玲最终确认儿子对鸡蛋、牛奶和花生过敏。

奇怪的是,尽管确诊后陈爱玲就格外注意儿子的饮食,他的过敏症状仍会每隔几周反复发作。

延伸阅读

儿童食物过敏案例逐年增 国大医院联合多方展开调查
儿童食物过敏案例逐年增 国大医院联合多方展开调查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过敏反应总是反反复复,虽然用药物能暂时控制,但很快又会发作。过敏科医生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空气中飘散传播的过敏原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儿子只要一进入有人在煎蛋的空间,就会立刻出现过敏反应。”

儿子好些年不能进食阁餐厅等用餐

她坦言,当时的治疗方式虽然直接,但也很艰难,因为儿子好些年完全不能进入室内环境用餐,包括食阁或餐厅。

那段期间,陈爱玲几乎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担心一不小心,送进儿子嘴里的食物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

她说,那时自己在一家私人银行工作,压力很大。一边忙于工作,一边担心儿子在家的情况,最终决定辞职,成为全职看护者。“他三岁之前,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去急诊部门约三次。”

儿子的状况如今已稳定下来,但陈爱玲说,这些年来外出用餐时,他们提出特殊要求时仍时常遭到拒绝,有时甚至被直接劝说“不要在这里用餐”。

“食物过敏不是一种选择”

不仅如此,每当家中有大型聚会时,有一些亲戚无法理解他们如此小心翼翼的行为。她说,自己很无奈,因为她不是刻意为难他人,“食物过敏不是一种选择”。

为了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交流,以及提升社会意识,陈爱玲在2019年成立非盈利支持小组“SPEAK”。

她说,社会对食物过敏的认知仍有限,许多家长也不知道有哪些治疗选择,小组可让大家相互分享经验。

支持小组的脸书群至今已有超过2000名成员,并将为“新加坡食物过敏研究计划”提供相关信息与数据,有望汇集更多有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