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行动•对抗骗局系列】

在短短几秒钟内,她差点把银行账户里几乎所有的存款,即一笔五位数的金额转账给了骗子。

幸好银行应用PayNow功能跳出的警示短信,及时让她“惊醒”过来。

短信写着:“请务必确认你正在汇款给值得信赖的人。”

不愿透露全名的32岁符姓女子说:“当时我才意识到,这可能是骗局。我为什么要通过PayNow把钱转给一名(警务)人员?这根本说不通。”

她当时输入了自称是新加坡警察部队(SPF)刑事侦查局高级调查官的手机号码。

这名“刘姓高级调查官”声称,她的资金将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暂时保管七至14天,之后才会归还给她。

在这之前,符姓女子已经连续与三名冒充银行职员和警察的骗子通了四个小时的电话。

这一事件始于2024年3月一个陌生来电。身为房地产经纪的符姓女子表示,在她这行,接到陌生号码并不稀奇。

不过,骗局布局周密,甚至还动用两份伪造的法庭文件,让她误以为自己正因涉嫌洗黑钱而遭调查。

尽管她在潜意识中察觉到一些蹊跷,比如对方要求她自拍,但骗子的手法让她不敢反抗,只能照做。

她说:“一切看起来都太真实了,让我感到心里积压着巨大的恐惧与压力。”

幸好,她在最后关头清醒过来,随即挂断“刘姓高级调查官”的电话。她赶紧拨电把这个经历告诉干爸,而对方也认为她的怀疑没有错。随后,她便与母亲一起前往警局报案。

骗子制造恐惧感

符姓女子事发时感受到的恐惧、困惑和服从压力,正是冒充政府官员骗局的惯用手法。

在这类骗局中,骗子会假冒警察、银行职员,甚至外国执法人员。

骗子会告诉受害者他们涉嫌犯罪,并出示伪造的证件和文件,接着要求他们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协助调查,这个账户有时甚至是加密货币钱包。

警察部队行动局反诈骗公众教育局副局长陈余兴指出:“骗子正是利用我们信任与服从官方人员的倾向,激发恐惧感和紧迫感,让我们无法冷静应对情况。”

他补充,骗子有时还会假装真心想帮忙解决问题,诱使受害者出于信任而做出回应。

保持警惕维护自身安全

以符姓女子的经历为例,骗子正是利用她对警方当局的信任,并施加强大的心理压力,不断逼迫她配合调查,以便还自己清白。

陈余兴指出,这种紧迫感会让人匆忙做出决定,以尽快解决问题。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他表示,第一步是及时抽身,避免被操控,然后找值得信赖的人商量、核实情况。

陈余兴说:“很多时候,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容易被说服。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可能中招。”

要保障自身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多么谨慎或精明,他的人性弱点仍可能受到攻击——因此必须保持警惕。

陈余兴说:“通常那些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受骗的人,更容易保持警惕,也更愿意采取防范措施。”

【本系列由新加坡警察部队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