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美自1996年开始在仁慈医院担任义工,至今已有20多年。每逢星期六,她都会到医院与病患交流、协助安排活动,几乎从未间断。

杨秀美(48岁,公务员) 受访时说,义工之路始于A水准考试结束后的一个假期。

当时她参加了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也学习如何与年长者和儿童沟通互动。活动安排她到仁慈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后,她决定留下来继续担任义工。

不久后,她成立了“Twinkle Hearts”义工小组,初期只有大约10人。团队每周固定参与医院活动,偶尔也会带亲友一起加入。她笑说:“爸爸以前开杂货店,看到我假期带弟弟妹妹去做义工,就会说,‘你们连假期都不来店里帮忙,都跑去那边了’。”

义工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需要花心思与耐心。除了安排活动和提供协助、陪伴服务对象,还需要细心留意他们的需求。杨秀美特别关注行动不便、无法参与外出活动的人。

延伸阅读

出国开咖啡厅圆梦 Kopi飘香解游子乡愁
出国开咖啡厅圆梦 Kopi飘香解游子乡愁
牙医展示收藏品 助病人放松心情
牙医展示收藏品 助病人放松心情

“他们整天坐着或躺着,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我们策划生日会、请摄影师来为他们与家人拍摄家庭照,希望为他们带来一些不同的体验和记忆。”

美食疗慰 解冠病疫情之苦

冠病疫情期间,面对面探访被迫暂停,沟通变得困难。团队尝试通过Zoom与服务对象视讯,但效果不佳。“他们听不清楚,我们也听不到。有些人跟我们说每天都很难过,还有人哭着说想吃某样东西,却不能出门。”

随着疫情趋缓,杨秀美和团队开始带服务对象到小贩中心享用他们思念已久的本地美食——叉烧饭、印度玛沙拉卷饼、福建面、马来卤面等。至于无法外出的病患,团队每月安排送餐服务,将熟悉的味道带到他们身边。

回顾这20多年的义工经历,杨秀美认为,能坚持下来,除了热忱,更是服务对象给予的回馈,以及与仁慈医院员工和其他义工之间建立的信任与友谊。

今年,她凭借长期以来的付出,获颁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的“激励人心护理伙伴(志愿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