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至2024年,德士的年均出租率都高于95%。
陆路交通管理局发言人日前向《联合早报》透露上述数据时重申,虽然电召平台越来越受欢迎,而且预料这个趋势会持续,但街边载客服务对于满足点对点交通需求仍很重要。
发言人说,德士提供的街边载客服务对于较年长或不熟悉科技工具的乘客、不熟悉本地电召应用的旅客,以及对于搭车需求高的地方如机场和渡轮码头等,依然很重要。
自私召车进军本地市场后,德士数量便逐年减少,从2014年高峰期的2万8000多辆,降至今年4月的不到1万3000辆。
不过,陆交局意识到由于人口持续老龄化,会有越来越多人出行需要依赖点对点服务,因此计划通过点对点包容服务津贴(P2P Inclusivity Co-funding Grant),资助电召运营商推出新方案,以方便年长者和不谙科技工具的乘客搭车。当局将为这些方案提供多达50%的津贴,顶限为50万元。
点对点包容服务津贴将开放申请
陆交局发言人说,点对点包容服务津贴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接受申请。提出申请的运营商必须展示所提呈的方案能解决年长者在使用电召应用时的具体挑战。陆交局会通过使用率和用户反馈,评估提案的有效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王锦彬副教授建议,业者应该进行调查以了解年长用户的偏好,具体回应他们的需求,而不是单从生意角度或便于开发的思维出发。
他说,这些应用须包含一些基本要素如字体须够大够清楚、能迎合多种语言需求,或备有语音功能,方便年长者使用。收费架构和选项以及如何为账号充值等程序,也必须清晰简单。
新加坡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设计学系数字产品设计专业主任李嘉欣也指出,热线按键、语音功能以及简单明了的图标都有助于降低学习门槛,让年长者更有信心尝试新科技工具。
“电召业者应该在设计阶段,直接让年长者和不懂科技的人参与,例如可通过工作坊、访问或定期做使用测试等。这些都有助发现潜在障碍,确保应用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公众蔡志聪(61岁,销售员)受访时说,他不会使用电召平台,平时需要叫车的时候,就会请孩子帮忙。“我也想学,只不过现在的平台通通是英文,下载开启后看不懂就卡住了。我的理想应用嘛,希望有语音功能,但一定要准确,不然就没用。要有华文版。要是注册时,有人帮我们把常去的地方输进去,那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