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蔡璧蔚2007年刚到新加坡中央医院当护士的时候,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她会冒着余震的风险,代表新加坡到国外参加地震救援。

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7级地震。一周后,新加坡应急医疗团队奔赴震区设立野地医院,为灾民提供为期两周的援助。这支34人队伍中包括两名助产士,40岁的蔡璧蔚就是其中一员。

日均接治两三百名病患 忙碌中见温暖笑容

“这是我第一次去缅甸,我们每天都要接治两三百名病患,让我欣慰的是,尽管他们走进野地医院时看上去忧心忡忡,看诊后会常露出笑容。”

蔡璧蔚是今年护士优异奖其中一名得主,她在颁奖仪式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分享她的救援工作和护士经历。

她说,当时不少病患的伤口发炎、骨折、背部和膝盖疼痛、血糖异常,另外还有80至90名孕妇。“有一名20多岁孕妇,我发现她的血小板读数过低,于是马上告知医生,之后孕妇被转到附近医院进行及时医治。”

延伸阅读

王乙康:人口老龄化加剧 社区及长期护理护士工作将重塑扩大
王乙康:人口老龄化加剧 社区及长期护理护士工作将重塑扩大
中年转职当助理护士 拥抱变化持续精进
中年转职当助理护士 拥抱变化持续精进

当余震来临,蔡璧蔚会感到脚底晃动;一些病患的病历资料不全,需要当场询问。“尽管有医疗志愿者做缅甸语翻译,但谷歌翻译软件的语音功能也让我和病患能直接交流。”

谈到为何选择护士工作,她将回忆拉回30多年前。“小时候住在勿洛的婆婆家里,喜欢跟着她去巴刹买菜,帮忙做很多事情,后来,妈妈说我善于照顾他人,建议我尝试护士职业。”

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当上助产士,之后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中央医院的一名临床护理导师。

今年护士优异奖另一名得主,是国立大学医院加护病房临床专科护理师沈佩珍,负责为无法治愈的重症病患提供临终关怀。

“我的工作让我有成就感。” 沈佩珍40出头,在护士岗位上工作20多年。在她工作的内科看护病房,有20个病床隔间。“住进这里的病患,都希望能康复后出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她语速放缓,谈到国大医院的慈怀疗护护理网络。

倘若把人生看作一趟单程列车,大多数人可能只关注沿途风景,但国大医院加护病房临床专科护理师沈佩珍,总是为“列车如何妥善驶入终点站”操心。(陈心媛摄)
倘若把人生看作一趟单程列车,大多数人可能只关注沿途风景,但国大医院加护病房临床专科护理师沈佩珍,总是为“列车如何妥善驶入终点站”操心。(陈心媛摄)

慈怀护理网络去年初启动,是一项由护士主导的全面临终关怀计划。作为计划的其中主要成员,沈佩珍的工作除了彻底了解病情,还要同病患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她说,重症病患年龄从20岁到90岁都有,住院时间一般为几天,但一些神经肌肉疾病病患,可达三年之久。“去年底有一名60多岁的肺纤维化重症患者,已无法治愈,他本人希望放弃治疗,但他的儿子坚持要插呼吸管。”

遇到这类情形时,沈佩珍和医疗团队会先让家属表达感受,了解他们的应对状况,再传达“遗憾的消息”,并与家属和病患共同讨论最适合病患的治疗方式。

今年1月,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在临终前,女儿从澳大利亚回来探望,希望能获得母亲的“印迹”。尽管医院没有类似服务,但为抚慰女儿,沈佩珍和同事想办法用颜料制作了母亲的手印。

“女儿当时很感动,当我们尽力满足家属的心愿,也就体现这份工作的意义。”

沈佩珍明白死亡是自然过程,但目睹病患离世,常常会让她难过。“生命印迹让生者更珍惜和家人的时光,也赋予生命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