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19岁青年萨希尔,踏上穿越20个国家、长达2万公里的脚踏车骑行之旅。他带着一项使命——通过和世界各地的领袖交流,提高对土壤退化危机的认知,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和相应措施,为子孙后代恢复与保护土壤健康。

萨希尔途经新加坡 走访淡马锡理工学院

萨希尔(Sahil Jha)在6月26日至29日途经新加坡,与本地业界、具社会影响力人士、驻新外交使节、播客主等会面交流。他也走访淡马锡理工学院,以及与本地环保支持者在滨海湾一带举行骑行与步行活动,进一步宣扬拯救土壤的倡议。

这项“拯救土壤”运动由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Sadhguru)发起。萨古鲁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曾在2022年耗时百日,从伦敦骑电单车到印度并沿途宣扬“拯救土壤”的理念。

当时新加坡正值疫情期间,一群脚踏车骑行爱好者为了支援萨古鲁的理念,也在同年成立环保组织“绿色拍档”(Green Buddies),并举行千人骑行共3万公里的活动,以响应“拯救土壤”的号召,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拍档创始人徐玉萍(54岁)受访时说,这组织举行首次大型骑行活动后,几乎每周都办骑行活动,以及到本地各机构如慈济等,宣导这一理念。

延伸阅读

李偲菘出任环保大使吁“拯救土壤”
李偲菘出任环保大使吁“拯救土壤”
千人共骑3万公里 宣扬保护大自然
千人共骑3万公里 宣扬保护大自然

“但疫情后,大家包括我陆续重返正常办公岗位,因而渐渐减少相关活动。我们决定在今年6月正式结束运营和活动,并把剩余的资金捐给其他非营利组织包括轻安村,一部分也用来赞助萨希尔这趟世界骑行所使用的脚踏车,以示支持。”

萨希尔第二度为了响应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Sadhguru)发起的“拯救土壤”倡议,展开15个月的骑行宣导活动。他在这趟世界骑行所使用的脚踏车,是由本地环保组织“绿色拍档”(Green Buddies)解散前赞助的。(龙国雄摄)
萨希尔第二度为了响应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Sadhguru)发起的“拯救土壤”倡议,展开15个月的骑行宣导活动。他在这趟世界骑行所使用的脚踏车,是由本地环保组织“绿色拍档”(Green Buddies)解散前赞助的。(龙国雄摄)

喜欢阅读的萨希尔三年前接触到萨古鲁著作,了解到“拯救土壤”运动并深受触动。他当时16岁,独自展开1万5000公里的骑行运动,花了15个月环绕印度15个邦。还和超过250个学校、机构、政治人物和媒体等见面,以提高当地民众对土壤修复的认知。

土壤退化是迫在眉睫全球危机

土壤退化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全球危机,并威胁粮食安全、气候稳定和生物多样性。萨希尔说,许多作物因土壤退化,所含营养大不如前。这导致摄取的食物不足以提供每日所需的足够营养。

随着土质下降,超过20亿人持续营养不良,并加速气候变化,增加碳排放而导致水源稀缺。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也日渐受影响,造成生物多样性普遍丧失。他的启蒙恩师萨古鲁曾说:到了2045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能下降40%,使数十亿人口生命面临风险。

萨希尔说:“土壤健康与人类的粮食及水源安全、世界气候和环境、移民和人口构成的改变等许多课题息息相关,但土壤问题往往被忽略。”

为了化解这一危机,拯救土壤运动吁请恢复可耕地土壤的有机物含量至少3%至6%,以及推广可持续农业方式,制定优先保护土壤修复的政策。这包括激励农民增加土壤有机物,让农民获得碳信用额,并协助营销有机土壤产出且更富营养的农产品。

萨希尔不是骑行发烧友,在印度之行后曾想过不再骑脚踏车。“但想到途中遇到的农夫和不同社群,我无法坐视不理。而且我希望能为土壤做些什么,并以更大规模、戏剧性的形式去接触更多人、宣扬这一理念。”

这次他计划再花15个月,踏足大洋洲、亚洲、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四个大陆。他在沿途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各大学校和大学发表演讲,或与当地环保团体、意见代表、政策制定者等会面,以传达土壤健康为全球优先课题的理念。

为纪念萨古鲁当年骑行壮举,他选择在同一日期——3月21日开始,以澳洲的班达伯格(Bundaberg)为起点,一路南下途经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阿德雷德等地。之后他飞往纽西兰,并续航印尼峇厘岛和雅加达,途中与当地农夫、地方官员、学者、科研人员等交流。

萨希尔在6月26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并透露会到马来西亚逗留两周,再飞往欧洲法国继续行程。

行程中须克服签证天气等挑战

行程中他必须克服多项挑战,包括签证、天气。许多国家腹地辽阔地形不一,或因山地遍布不利骑行。在南澳,他曾顶着毒辣曝晒的太阳、在风速达40公里的情况下艰难地骑行;一些东亚等国家则因语言障碍,或缺乏相识的义工支援而难以成行。他坦言这次旅程后或许不会再以骑行支持这项运动。

“长途骑行真的是太累了,我无法表达我个人和许多支援者为这趟旅程所付出的努力。但我会继续努力倡议,推进更多国家改变相应政策,为修复土壤争取资助和投资。”

萨希尔目前就读高级中等教育12年级,为了不影响学业,他重达九公斤的背囊中还有一台电脑,会在旅程中上网学习。“父母本来并不支持,但现在他们知道我所做的不单为了我个人愿望和梦想,为我感到骄傲和开心。”

他认为土地资源稀少的新加坡,可继续利用屋顶种植,并通过教学协助人们,尤其是学生了解土壤健康、粮食的营养,以及如何提高种植作物的营养等。他也鼓励大家投身种植进而了解土壤。

“我们也需要更多人帮忙发声,推进各国改变政策,这才是切实解决问题之道。”

他相信我国政府有影响世界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能引领各国加入改善土壤的行列。

“新加坡有责任为了本地年轻一代,及时跟上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