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本地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为这类手术准备的用具很多其实派不上用场,不只浪费原材料,也耗水耗电。为此,国立大学医院今年发起一个环保计划,重新整理、简化和优化这些手术配备,碳排放量减少超过四成。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现在是本地最常见的关节手术,预料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使这个手术持续增加。这个手术是用人工假体替代已破损的关节软骨,改善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并纠正畸形。

国大医院骨科外科部门成人重建与关节置换外科主任兼顾问医生陈玮龙客座助理教授透露,过去两三年,国大医院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不断增加,每年约有800起至900起。

不过,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骨科手术会制造大量废物,包括塑料废物和碳排放量。而且给手术器械消毒的过程也会耗费不少水、电和时间。”

手术量持续增加,院方不希望环境负担随之持续加大,因为长期而言,这是个难以为继的做法。

延伸阅读

吉宝区域供冷系统拟为两医院 提供冷冻水助节能减碳
吉宝区域供冷系统拟为两医院 提供冷冻水助节能减碳
改用环保麻醉气体等 国大医院让手术室“转绿”
改用环保麻醉气体等 国大医院让手术室“转绿”

陈玮龙指出,在做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手术室里通常会准备好五六个装满手术器械的托盘,但这些工具约有一半在实际手术中是用不着的。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是高度可预测手术

他解释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频率高,因此做手术的医生对流程已非常熟悉,术前扫描也可判断会用到哪些器械。整体来说,这是一个高度可预测的手术,医生通常只会用到某几种器械。

陈玮龙发现这个情况后,决定与供应商和护士讨论,确定哪些器械可舍或可整合,从而减少手术室必须准备的医疗器械。

“我们要怎么决定要移掉哪些器械呢?基本上,没人叫得出名字,或者过去六个月没人在手术中用过的,都会移出托盘,另外存放。”

三个月盲测未收到负面反馈

陈玮龙和团队今年初进行了三个月的盲测。在这期间,做手术的骨科医生未受预先通知手术器械已重新整理,或托盘数量已减到三个。

“结果,我完全没有收到负面反馈,甚至有医生全程没有察觉到有些器械已移走。”

经过重新整理和配套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所需的器械托盘减少了40%到50%,而装在托盘里的器械也都是医生要用的。

这个新做法也使碳排放量减少了超过42%,节省了超过1000小时的工作量,省下15万公升的用水,以及2万多元的水电费和人力开销。

陈玮龙介绍说,器械是按每一个托盘逐一消毒的,托盘数量减少,也就减少了消毒的次数,因而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不过他强调,病患无需担心,即使一些器械移出了手术托盘,也会存放在手术室或医院内,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取用。

重新整理手术工具除了环保,也大大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陈玮龙说,这些装满工具的托盘加起来相当沉重,经过整合减少数目后足足减了17公斤至18公斤,护士在手术室内外搬运和做准备时更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