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国人较不容易受骗,可是一旦上当,被骗的金额会更大,损失通常是年轻人的一倍。专家指出,国人反诈意识颇高,但消费者应该继续保持警惕,并使用安全的付款平台,切勿随意点击链接。
全球支付解决方案公司Adyen发布的2025年零售指数报告,聚焦零售业趋势和关注消费者与商家的行为模式。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和商家来自全球28个市场,新加坡有1000名消费者和500名商家参与调查。
消费者最关注的是欺诈和安保课题。报告以问卷方式询问1000名新加坡消费者,过去一年是否曾遭遇诈骗,及蒙受多少损失。有超过三成表示曾遭遇诈骗。
数据显示,Z世代(16岁至27岁)平均损失1072元、千禧世代/Y世代(28岁至43岁)平均损失1114元、X世代(44岁至59岁)平均损失1795元,而婴儿潮世代(60岁至78岁)则平均损失2019元。
Adyen东南亚与香港地区主管黄新耀告诉《联合早报》,新加坡消费者较常面对的付款相关诈骗包括信用卡诈骗、身份盗窃诈骗和户头被盗。虽然X世代和婴儿潮世代遭遇的诈骗类型与年轻世代大致相似,但整体而言,受骗的比例较低。
“事实上,在这两个群体中,65%表示自己从未成为诈骗受害者。许多年长消费者更倾向线下购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网络诈骗。”
调查也显示,相较于亚太区其他消费者,我国消费者在人工智能和数码付款方面较保守。例如,我国32%消费者担心人工智能会增加他们被诈骗的可能性,比亚太区的26%更高。有28%消费者为了避免网络诈骗,更倾向到实体店购物,而亚太区的数据则是23%。
黄新耀说,数码安全仍是新加坡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商家应采取不同措施和新科技,完善自身的系统,在确保付款过程顺畅之余,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专家:除了网络攻击 商家也应提防被冒充
国大计算机学院教务长讲座教授韩晸弼 (Jungpil Hahn)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与亚太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年长消费者的诈骗防范意识更高。
然而,年长者通常累积更多的财物资产,加上诈骗模式更有针对性且更专业化,例如假冒政府官员骗案等,因此年长者受骗时,会蒙受更高的经济损失。
韩晸弼说,商家除了提防网络攻击,也应提防骗子冒充自家平台,因为消费者上当后,就可能对品牌失去信任。
“商家必须主动防范,监控冒牌网站和社交媒体户头;向顾客清楚说明官方的沟通渠道;以及与平台方和政府机关合作,尽快将冒牌网站等撤下。”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市场学副教授常李妍提醒消费者,应辨别付款管道,尽量使用信誉好,较完善的购物网站,千万不要轻易点击网络链接。“消费者也应该常常检查及核实自己的户头,在发现可疑交易时,立刻通知银行。”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网络成为许多商家经商的必要渠道,常李妍认为商家因此必须增加网络安全,增强对诈骗的防范,以及通过科技手段保护自己和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