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建国60周年和世界自然保育日,10棵人工培植的濒危大叶假韶子植株,首次被引入野外环境,种植在武吉知马路上段的铁道走廊。

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和国家公园局,星期二(7月29日)在铁道走廊举行社区植树日,共种下60棵新加坡原生树木。其中10棵是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tissue culture)培植的大叶假韶子(学名Paranephelium macrophyllum)。

这批树苗是“新加坡濒危原生树保育再植林计划”的成果之一。这项计划由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公园局合作推动,并获得淡马锡基金会支持。

活动主宾、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陈圣辉说,这些大叶假韶子和其他原生树木,将为铁道走廊一带的野生动物,提供更多食物和栖息空间。

种植地点靠近武吉巴督自然绿道,这有助加强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与登加森林绿道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扩展栖息地,让不同绿地的动物能自由移动和繁殖,改善生存环境。

延伸阅读

40种稀有或濒临绝种本土原生植物 重新植入野外
40种稀有或濒临绝种本土原生植物 重新植入野外
混凝模块植红树 护佑幼苗守海图
混凝模块植红树 护佑幼苗守海图

由于濒危原生树木在野外分布稀少、自然结实周期不规律,种子不易取得,导致自然繁殖率偏低。若能及早采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有助于保存遗传多样性,也能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韧性,降低因虫害、疾病或气候变化带来的局部灭绝(local extinction)风险。

除了大叶假韶子,植树团队也种植其他本土原生树种,例如白桐树、土蜜树和东方紫金牛等。(陈心媛摄)
除了大叶假韶子,植树团队也种植其他本土原生树种,例如白桐树、土蜜树和东方紫金牛等。(陈心媛摄)

只需植物一小部分组织 便可培育新植株

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主任(植物转化和组织培养)苏米卡博士(Somika Bhatnagar)受访时说,新加坡的本地树种数量正在减少,主要原因包括栖息地流失、土地开发,以及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许多濒危树种几年才繁殖一次,种子常被动物吃掉,发芽率也低,因此难以收集足够健康的种子进行繁殖。

当传统繁殖方式太慢或效果不佳,组织培养就成为一种替代方案。科学家只需利用珍稀或受损植物的一小部分组织,便可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新植株。这种方法有助于森林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与碳捕集能力,同时避免引入外来树种和害虫,对本地生态构成威胁。

除了大叶假韶子,这次活动还种植了白桐树(学名Claoxylon indicum)、土蜜树(学名Bridelia tomentosa),以及东方紫金牛(学名Ardisia elliptica)等九种原生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