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25岁大学毕业,我30岁才毕业。慢一点没关系,只要继续往前走,总会抵达远方。”
66岁的工程师赖俊成语气温和,却态度坚定。他这一代人生于建国前,亲历教育改革与国家发展。他的“新加坡梦”,始于一名华校生、乡村孩子的朴素信念——靠读书改变命运,为家庭争口气,也为社会尽一份力。
赖俊成1959年出生于务农家庭,家中以养鸡养猪为生。他的童年,是在鸡舍、草地与水沟中打滚长大的。
“我的家境并不宽裕,但父母勤奋,靠双手养大我们五个兄弟姐妹。”政府发展征地,家里两度搬迁——1977年从杨厝港搬到林厝港,1990年又迁回杨厝港。从小,他就感受到国家前进的步伐。
1977年,赖俊成从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毕业,成绩不错,却因英文的一分之差,无缘大学。当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宣布:华校生若英文不过关,须重修英文方可升学。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后,全面转为用英语授课,令不少华校生措手不及。
赖俊成当时正在服兵役,为了升学,他申请暂时退伍,进入初级学院补修英文,但最后因为难以适应而退学。此后几年,他一边服役一边自修英文,但屡试不中,大学梦一度搁浅。
退伍后,他回家帮忙照料家业,但念念不忘继续求学的心愿。后来教育政策放宽,他成功进入义安工艺学院(现义安理工学院)就读,1984年毕业后被一家日本公司录用,并被派往日本受训。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看到工业强国的发展,更坚定了我要继续深造的决心。”
1986年,他考入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三年后毕业时已满30岁。
“虽比同龄人晚毕业五年,但每一步都不白走。”赖俊成说。
求学历程的不易,伴随着家庭成员的牺牲。“我是长子,本应承担更多责任,但那几年,家业多靠父母和弟妹撑起。”
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大妹妹原已考上初级学院,却因家中人手短缺而辍学留家。“她牺牲了前途成全我,让我一辈子感激。”
1996年,赖俊成更上一层楼,完成硕士课程,之后每年都进修,几乎用尽所有技能创前程的培训补助(SkillsFuture Credit)。目前,他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修读数据分析,自学人工智能,希望能结合他的工程经验,把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于建模与分析。
赖俊成目前在一家电力公司工作,36年来,他不仅负责营运管理,也负责培训年轻同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是未来趋势,我希望把经验传承下去。”
赖俊成说,他的“新加坡梦”并不宏大,但很实在:靠读书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为社会尽力。
“我们那一代选择不多,只能靠读书。虽然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也很崎岖,但只要坚持,总能到达终点。我很幸运,这些年来累积了不少人生经验,不仅掌握中英双语,还会讲福建话、潮州话和广东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