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窑获选打造为本地首个“乐龄社区”,多数受访的年长居民反映不愿搬离他们居住了数十年的熟悉社区,所以期待区内能提供更多亲乐龄设施与服务。区内的社会服务机构也计划扩大活跃乐龄中心网络,让年长者能就近参与各类活动。
黄循财总理星期天(8月17日)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乐龄社区”(Age Well Neighbourhoods)的新概念,旨在支持年长者原地养老。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开办更多活跃乐龄中心、提供更多居家看护与支援服务,以及把医疗护理服务更好地融入现有组屋区。
《联合早报》记者星期一(18日)走访大巴窑,受访的年长居民普遍表达不愿搬离、希望在原地享晚年的心愿。
在大巴窑居住43年的王毓惠(80岁,兼职清洁工)说:“这里的一切我都懂,比如我要拜神,哪里可以买供品、去哪间庙宇,我都清楚。”
王毓惠独居,她期待大巴窑在成为“乐龄社区”后,能轻易获得更多亲乐龄服务。例如,若家中需要维修协助,可前往指定地点寻求帮助、定期有护士到基层设立护理站等。
此外,王毓惠每周也会到活跃乐龄中心,参加运动项目和有奖游戏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也拓展社交圈。
黄总理说,大巴窑目前有13家活跃乐龄中心,但一些乐龄人士仍须步行超过1公里才能到最靠近的一家。
关怀机构未来两年在大巴窑设另六个附属中心
在大巴窑经营七家活跃乐龄中心的关怀机构(Care Corner Singapore)活跃乐龄组主管邓淑婷受访时指出,距离会影响年长者到活跃乐龄中心参加活动的意愿。
因此,关怀机构未来两年将在区内打造另六个附属中心,让活跃乐龄中心的活动能更靠近居民住家,例如定期举办组屋聚会。
关怀机构乐龄服务近期也获委任为大巴窑三个次区域的综合社区护理服务供应商(Integrated Community Care Provider,简称ICCP),负责协调这些区域年长者的护理服务。
为了优化年长者的护理体验,卫生部与护联中心正在推动重组社区护理服务,把活跃乐龄中心、乐龄护理中心、优化居家个人照料,以及居家治疗这四个服务整合起来,组成ICCP来统一协调服务。当局已将全国划分为更小的85个次区域,并致力于在每个次区域设立一个ICCP。
太和观慈善机构主席萧永康博士指出,位于大巴窑第15座的太和观活跃乐龄中心,目前已达到容量顶限,反映强劲的需求。
他指出,增设更多中心意味着更短的出行距离,有效鼓励年长者定期参与活动,减少孤立感。
此外,不同中心也能提供更广泛的活动和定制化服务。他说:“每个邻里都有独特的人口结构和偏好,因此分散服务能确保项目保持相关性和包容性。”
70岁的孔姓居民,每周一至五下午都会到住家附近的活跃乐龄中心,查看当天有哪些适合参与的活动。“大巴窑开更多中心后,如果这一家没有合适的活动,我还可以去另一家看看,选择更多了。”
对于区内将提供类似社区关爱组屋的居家服务,一些独居年长者虽欢迎,但担心若须付费,会有额外经济负担。社区关爱组屋的居民都须购买居家服务基本配套。
五年前搬到大巴窑一房式组屋独自居住的方逸蓉(78岁,兼职保安)说:“我每个月得支付房租、水电费、填饱肚子,居家服务若须定期付费,只会是多一笔额外开销,让生活更困难。”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老龄化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拉胡尔(Rahul Malhotra)副教授说,调查显示很多年长者希望原地养老,乐龄社区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他认为,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力和科技运用会是关键,而居民是否能按自身经济条件获得相应的补贴,也值得关注。
黄总理说,大巴窑已是一个超老龄化市镇,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年龄在65岁及以上,所以获选成为乐龄社区。另一两个年长居民较多的市镇也会率先推行。
卫生部长王乙康去年5月说,本地24个市镇中,已有七个是超老龄社区。除了大巴窑,裕廊东/文礼、金文泰、红山、宏茂桥、实龙岗和芽笼的居住人口当中,65岁以上者已超过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