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青年结伴钓鱼10多年,寻找乐子的同时不忘倡导可持续的钓鱼方式。尽管因此被其他钓鱼者谩骂,但他们不退缩,致力于倡导正确钓鱼文化,为后代人保存可共享的环境资源。

何嵩泰是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定员,这个职业本身就和环保有关;张学慎目前在修读博士学位。这两个27岁青年在上中学时结识,当年经常约好放学后去钓鱼,这个共同兴趣就这样维系了两人的友谊至今。

鱼竿很长,本地曾经发生捕鱼者抛出鱼钩时不小心刺伤行人的事故。因此,政府在规划捕鱼区时,公共安全往往是首要考量。(谢智扬摄)
鱼竿很长,本地曾经发生捕鱼者抛出鱼钩时不小心刺伤行人的事故。因此,政府在规划捕鱼区时,公共安全往往是首要考量。(谢智扬摄)

大约从六年前开始,他们制作垂钓视频,让观众跟着他们的摄像头,摸黑到全岛各个地点钓鱼。他们还介绍各种钓鱼贴士,也指出钓鱼者的坏习惯,例如乱丢鱼钩等钓具,借此提醒大家维持干净且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他们劝告钓友,如果上钩的鱼没长到一定体积,就应该放生,让尚未成熟的鱼儿回归大自然,继续成长繁衍,确保鱼群可持续。

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法律规定钓鱼者只能带走体积达到指定标准的海鲜,甚至限制每人一天可以从水体带走的海鲜数量,触法可判罚款。

延伸阅读

取缔禁区垂钓 我国去年查获逾200起非法捕鱼案
取缔禁区垂钓 我国去年查获逾200起非法捕鱼案
保护海洋生物和生态 我国已批准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
保护海洋生物和生态 我国已批准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

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法令。对此,张学慎认为,即使我国推出类似法律,要加强执法也有一定困难。

“不过,还是应该探讨如何立法为尤其是濒危物种提供更多保障。例如,极度濒危的澳洲尖犁头鳐(俗名Shovelnose Ray,学名Rhynchobatus australiae)经常在我国海域被钓上来,但目前给予它们的保护还不足。”

鱼会否上钩考验耐心,也看运气,何嵩泰(后)和张学慎一般会携带折叠式椅子,坐下等待聊天。(谢智扬摄)
鱼会否上钩考验耐心,也看运气,何嵩泰(后)和张学慎一般会携带折叠式椅子,坐下等待聊天。(谢智扬摄)

何嵩泰和张学慎热心推广环保意识,但一些钓客却认为他们是企图破坏本地的钓鱼乐趣。

张学慎说:“一些人可能担心我们的宣导会导致政府阻止人们钓鱼,因此感到愤怒或担忧,便用脏话骂我们。”

不过,两个年轻人明白,要让更多人理解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何嵩泰说,生态系统环环相扣,一些鱼类在自然界扮演着特定角色,一旦绝迹可能影响整个食物链,因此须要建立可持续的钓鱼方式。

建立负责任文化 确保后代仍有鱼可钓可吃

据张学慎观察,本地社会的环保意识已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垂钓者甚至拍视频,记录他们把小鱼放回水中的过程,希望鼓励更多人这么做。

何嵩泰说,反对的声音总会有,但正确的事必须坚持。“关键是我们是否认定推广保育的使命和目标。也有人通过视频认出我们,上前给予我们鼓励,这些对我们是一种强心剂。”

如今各种资料触手可得,何嵩泰鼓励大家上网科普常识,进一步了解钓鱼和环保的关系。“所谓可持续,是建立负责任的文化,确保子孙后代在未来仍有鱼可钓,有鱼可吃。”

本地海洋生态保育组织Marine Stewards在网上分享可持续钓鱼指南,教导如何辨识本地常见海鲜、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已成熟,以及哪些属受威胁物种,应放回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