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小在父亲的豆芽农场长大,林伟轩2016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时,并不想接手农场事务。他那时想和同学们一样,进入企业或政府部门当工程师,而不是天天往返偏僻的农场。
今年34岁的林伟轩回忆,那时恰逢当局要收回农场旧址的土地,农场要搬至双溪登加(Sungei Tengah),父亲也提出希望他学以致用,参与农场的搬迁与重建工作。
这让林伟轩意识到能够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派上用场,帮助优化农场的各项设施和运营流程。他于是决定把握机会,将这座几乎与他同龄的豆芽农场,打造成一个更现代、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新时代农场。
林伟轩如今已是公司董事,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农场每一处巧思:屋顶的倾斜角度经过精心设计,不仅使雨水能够完全流入蓄水池,还能充分安装太阳能板,从而获取清洁电力;从洗豆、发芽到包装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他在各个区域设计了合适的排水渠,用来收集用过的水,再经过多次过滤处理后循环利用;他还根据农场所在地的降雨量和用水需求,设计了容量充足的蓄水池,以确保即便在干旱期,这套循环水系统仍能维持农场数月的正常运作。
林伟轩说,整套系统运作起来后,除了豆芽生长中所需的水和自然蒸发的水,其余所有用水基本能做到百分百循环利用,比以前提升不少。
从约两年前农场搬至新址开始,林伟轩就已全面接管豆之家的日常运作管理。谈到对未来发展规划时,他仍谦虚地说还有很多要向父亲和同行学习之处。
“但我坚信,更多的可持续措施,会是农场继续发展的保障和正确方向。”
仟湖鱼业盼发挥带动作用 让整个行业更可持续
与把握契机才选择接手家族农场的林伟轩不同,47岁的叶国清从很早时,便立志要为祖辈创立的仟湖鱼业奉献一生。
仟湖鱼业于2000年挂牌上市,叶国清是集团首任执行主席兼总裁叶金利的侄儿。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后,他于2005年加入集团管理培训生计划,不久后便派往北京,负责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并在2016年起负责海南新设的无抗生素水产养殖项目。
2021年起,叶国清担任集团首席执行长,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接任执行主席,成为仟湖鱼业新一届掌舵人。
谈到如何保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时,他强调,企业必须通过多元业务来分散风险,同时加大研发投入,让更多流程实现自动化,减少对人力与传统养殖经验的依赖。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则要采用更高效的节能环保设施,例如在农场屋顶铺设更多太阳能板,建设利用重力收集并过滤雨水的系统,以支持永续发展。
从最初养殖观赏鱼起步,如今仟湖的业务已拓展到多个领域,包括在本地养殖食用笋壳鱼与南美白虾,以及近年来研发生产宠物食品与用品,并取得良好成绩。
叶国清说,某个农历新年期间,仅笋壳鱼的销量便达到12公吨;而公司最新合作研发的腰豆壳提取物宠物抗菌产品,也获得了食品级的安全认证,取得消费者信任。
在科技创新方面,仟湖在2015年便自研观赏鱼缸的密集自动循环水系统,目前已安装超过30套、覆盖约5000个鱼缸,使原本需要九人才能完成的换水工作,如今仅需两名工人监控系统。
叶国清指出,研发创新周期长、需要大量实地测试,对许多中小业者而言未必可行,盲目引入高科技反而可能造成成本负担。作为本地业界领军者,他希望仟湖能在产业链与生态链的打造中发挥带动作用,让整个行业更趋可持续。
谈及“农三代”的身份,他笑言自己是高学历的现代农民,不仅要会养鱼,还要会经营企业,肩负养活集团上下约500名员工的责任。他坦言,许多人或许对加入家族企业有所顾虑,他希望持续推进透明化、科学化的管理,把集团转型为专业化公司,以吸引更多人才。
尽管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在前辈与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叶国清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是个注重细节的人,这不是说我没有宏大的理想,而是相信每一步都要踏实走好,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