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今年上半年的诈骗案数量和损失总额有所下降,但冒充政府官员的骗局却从去年的589起,增加近两倍至1762起。当局呼吁公众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坠入骗局。

新加坡警察部队星期六(8月30日)公布2025年上半年的诈骗和网络犯罪数据。今年1月至6月,本地共发生2万2476起这类罪案,其中诈骗案占1万9665起,比去年同期的2万6563起减少超过两成,损失金额4亿5640万元,也比去年同期的5亿2240万减少超过一成。

警方自2016年起统计这些数据,诈骗案数量在隔年减少过后便持续上升,今年则是2017年以来诈骗案首次减少。

警方发言人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诈骗案数量和损失减少的主因之一是各政府机构加强力度,从执法和教育下手保护公众。这包括警方、内政科技局和政府科技局等合作,加强探测诈骗勾当,以及有更多人使用反诈热线1799;这个热线目前平均每天接到500通至700通电话。

当局提醒,情况有所改善绝不意味着公众可放松警惕,因为骗子为了引人上钩,不断改变行骗手法。

延伸阅读

防诈骗保障法令生效近两个月 两人接到限制令
防诈骗保障法令生效近两个月 两人接到限制令
假“上海警察”设连环套骗局 妇女险失25万元
假“上海警察”设连环套骗局 妇女险失25万元

数据显示,本地五种最常见的行骗技俩涉及钓鱼、电子商务、求职、投资和冒充政府官员。若按损失金额排列,损失最多的五类骗案则涉及投资、冒充政府官员、求职、钓鱼,以及今年新出现的保险服务(Insurance Services)诈骗。

冒充政府官员骗案增近两倍 警方提醒公众小心

其中,有个趋势非常令人关注,就是冒充政府官员和钓鱼的骗案数量继续增加。

钓鱼诈骗是上半年骗案中最多的,共有3779起,和去年同期的3407起相比增加超过一成。这类骗案导致的损失金额更是翻倍,从去年的1300万元,猛增到今年的约3040万元。

在这类骗局中,骗子会冒充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或知名商家,诱导下手目标交出个人或信用卡资料,然后刮走他们的钱财。

至于冒充政府官员的骗局,今年上半年有1762起,比去年同期的589起增加近两倍,造成的损失也从去年的6720万元,大增到今年的1亿2650万元。

警方指出,最新的干案手法是骗子要受害人见面交出现金或贵重物品。多个政府机构都在官网和手机应用上发布警示,提醒公众慎防,强调政府官员绝对不会要求民众转账,或从非官方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应用。

今年首次“上榜”的保险服务诈骗在上半年共有791起,造成损失约2130万元。这类骗局的歹徒谎称受害者有保险费等费用须缴付,诱使他们提供个人资料或转账。

随着加密货币日益受欢迎,它也成为不法之徒下手的另一个主要管道。据警方数据,在上半年的骗案总损失中,加密货币占约17.9%,达8160万元。骗子瞄准加密货币是因为这类交易完成后无法逆转,而且较难追踪。

为了应对这个新挑战,反诈骗指挥处今年3月成立了加密货币追踪小组,以应对诈骗所得通过加密货币迅速转移和分散的挑战。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吴培铭在文告中说,今年上半年的诈骗案件数量和损失虽然减少,但诈骗和网络犯罪的问题依然严峻。

他强调,当局将继续加强防范,并不遗余力地打击一切诈骗行为。他呼吁:“公众务必保持警惕,保护自己和家人免遭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