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水准专题作业改为及格制后,首批学生表现良好,皆顺利通过。教育部指出,学生提交的作品内容扎实严谨,反映他们对现实议题的关注,也锻炼了关键能力与生活技能。教师反馈,学生对课程展现出更高的参与度与主动性。
从2024年起,A水准专题作业(Project Work)从等级制改为及格/不及格(Pass/Fail)评分,不再计入大学入学总分,学生只须取得“及格”成绩即可申请本地大学。这项改革旨在鼓励学生跳脱成绩导向的思维框架,自由探索自身兴趣,发挥创造力。
首批在新评分制考专题作业的学生为去年入读初级学院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教育部指出,所有学生都取得及格成绩。
其中,不少学生提出极具创意的方案,例如构思在地铁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建设蘑菇种植农场,以减少我国对进口食用菌的依赖。
地铁高架桥下种蘑菇 跳脱分数让创意发芽
裕廊先驱初院的二年级学生沈恺锋、王思瑾、苏芷慜和萨辛(Sasvint),去年以“粮食可持续性”为题展开专题研究。他们受访时说,团队围绕“如何善用地铁高架桥下空间打造蘑菇农场”这一核心构想,进一步规划了支架搭建、环境控制、消毒系统与楼梯通道等细节设计。
起初,他们曾考虑利用组屋屋顶进行种植,但发现许多屋顶已安装太阳能板,空间受限,便转而发掘高架桥下的潜在用途。
谈及新的评分制度,沈恺锋认为这项改革减轻了课程压力,也消除学生对高分的执念,更愿意提出大胆、有创意的构想。
萨辛认为新的的评分制度给予他们更多自由,让他们能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课题。“不再为了拿高分而选择‘安全’的方向,我们在创意发挥上也更大胆。因此,小组才敢尝试‘在地铁高架桥下种蘑菇’这个冷门但对新加坡未来发展有意义的课题。”
裕廊先驱初院专题作业代科主任陈雪丽(48岁)受访时说,“以前大家都在拼A,不敢尝试冷门或创新课题。现在学生更敢追随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有些看似小众的点子,其实非常有潜力。”
尽管部分项目在技术层面如格式、美术呈现未必如以往细致,但她认为,学生在内容、创意与现实相关性方面有显著提升。“他们更理解所研究的对象,想法更深入、更具原创性。”
专题作业不再是功课 专注解决真实问题
来自英华初院二年级的郑紫恩、庄铠耀、李嘉乐、司徒仁凯和黄耀庆,去年完成了专题作业,推出名为“SG KindActs”的手机应用,鼓励青少年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郑紫恩说,新制度让人“松了一口气”。“以前大家为了拿高分,总想着迎合评分标准。现在不计分,反而更有空间发挥创意,专注解决真实问题。”
他们推出的应用功能包括志愿服务日历、培训课程、社区交流频道,以及性格测验配对系统,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当义工的机会与伙伴,鼓励团队参与。
郑紫恩指出,许多青少年过往多通过学校的“德育在于行动”(Values in Action,简称VIA)项目接触志愿服务,但这些活动多为一次性。“我们希望让志愿服务变成一种主动、持续的行为。”
庄铠耀说,做专题作业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协作、批判思维和应变能力。“我们遇过提案被否定、临时修改,也因此学会快速调整。”
指导他们的英华初院教师冯振坚(47岁)认为改采新的评分制是“正面且具解放性”的改革。
“过去学生为拿高分而焦虑,不敢尝试新点子。现在压力减少,反而更愿意探索感兴趣的课题,作品更具原创性。”
他指出,新制度营造了更健康的学习氛围,学生更愿意尝试、接受失败,在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思维、沟通与协作能力。“他们不再把专题作业当成功课,而是看作了解社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