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拔医院试行一款自动化轮椅,在特定部门和病房之间协助移动病人,进而缩短转送时间,提升效率。

院方自8月中旬开始,试行三台来自日本的自动化轮椅,在星期五(9月5日)完成首阶段测试。

这款自动化轮椅配备先进传感器和激光雷达(LiDAR)系统,具备“跟随模式”和“记忆轨迹模式”两种导航功能。

在“跟随模式”下,这台轮椅须由一名护送员在前方带路。它会记住护送员的身形和步伐,并在全程保持安全距离紧跟。轮椅上的激光雷达可覆盖240度范围,不断扫描周围环境,随时探测障碍物和风险,确保行进安全顺畅。

“记忆轨迹模式”则是预先设定好固定路线,例如从急诊部门到大堂再到药房。在测试阶段,护送员仍会陪同病人,但长远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运行,无须护送员介入。

延伸阅读

“经颅磁刺激”疗法 助重度抑郁症病患走出阴霾
“经颅磁刺激”疗法 助重度抑郁症病患走出阴霾
虚拟药剂师上线 “记不住”药物信息扫码看视频
虚拟药剂师上线 “记不住”药物信息扫码看视频
自动化轮椅配备先进传感器和激光雷达(LiDAR)系统,可覆盖240度范围,不断扫描周围环境,随时探测障碍物和风险,确保行进安全顺畅。(张俊杰摄)
自动化轮椅配备先进传感器和激光雷达(LiDAR)系统,可覆盖240度范围,不断扫描周围环境,随时探测障碍物和风险,确保行进安全顺畅。(张俊杰摄)

首阶段的试运行路线共三条:病房至心血管中心、病房至病人休息室(出院等候区),以及连接急诊部门、大堂和药房的环形通道。院方未透露自动化轮椅的价格。

病人护送所需时间可缩短约25%

邱德拔医院高级营运经理兼智能轮椅试验计划负责人蒋福全(43岁)受访时说,“跟随模式”可让轮椅自动跟随护送员前进,无需用手推,主要用于病房至心血管中心和病房至病人休息室的路线。

邱德拔医院创新与改进部主任郑玉红(43岁)指出,传统手动轮椅往往得看护送员是否有空,病人常常因此须要等待;相比之下,自动化轮椅系统让一名护送员能同时照看两名或以上病人,而不再局限于一对一陪同。

“在这种情况下,护送效率预计可提升一倍以上,护送所需时间可缩短约25%。病人因此能更快抵达目的地,及时完成相关程序,从而减少体力负担并提高效率。”

此外,许多护送员年纪较大,长期推送病人容易造成重复性劳损,自动化轮椅能有效减轻体力负担,降低受伤风险。

蒋福全指出,目前的主要挑战在于基础设施限制。例如,在狭窄的走廊,如果轮椅和病床须同时经过,就会因为空间不足而造成问题。

“我们正与供应商合作优化传感器,以提升运行的顺畅度,并让病人感到更安心。另一项限制是电梯,由于电梯常常挤满病人和访客,目前护送员仍须手动引导轮椅进入。”

在“记忆轨迹模式”下,自动化轮椅会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固定路线行进,例如从急诊部门到大堂再到药房。在测试阶段,护送员仍会陪同病人,但长远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运行,无需护送员介入。(张俊杰摄)
在“记忆轨迹模式”下,自动化轮椅会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固定路线行进,例如从急诊部门到大堂再到药房。在测试阶段,护送员仍会陪同病人,但长远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运行,无需护送员介入。(张俊杰摄)

邱德拔医院护送员蔡程波(63岁)受访时说,有了这款自动化轮椅,护送员就能腾出更多时间,更周到地照顾病人。

不过,他也提到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挑战,例如在“跟随模式”下,护送员在转弯或人多的环境里,必须时常回头确认情况,“但整体来说还能适应”。

目前,医院正在评估采用自动化轮椅的整体护送效率,包括准备时间、导航效率和任务完成情况。待数据分析完成后,才能更准确判断自动化轮椅对运营效率的实际影响。

至于何时正式推行,则取决于试验结果和与供应商的后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