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第15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5年9月5日,晚上8时

上个月,我们庆祝了国家独立60周年。这是一段非凡的旅程,对我们来说,更是艰难起步。

60年前,我们一夜间独立自主,就此踏入未知——资源有限,没有自己的腹地,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可以自卫,人口结构多元。然而,凭着无私的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分种族宗教团结一起的决心,建国一代打下基础,建立起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国家。

此后的每一代人都以此为基础,拥抱变革,在危机中坚持不懈,将多元元素交织成一个国家。我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繁荣发展,印证了全民一心的精神。

延伸阅读

19名议员以母语宣誓就职 其中12人用华语
19名议员以母语宣誓就职 其中12人用华语
【速读包】为新加坡打造三层“保护盾” 一文看懂政府最新施政方针
【速读包】为新加坡打造三层“保护盾” 一文看懂政府最新施政方针

第15届国会在我们国家发展历程来到关键点之际开幕。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再次在波涛汹涌的水域中乘风破浪。我们必须明智地选择路线,制定新战略,勇敢团结地向前迈进。

一个已改变的世界

几十年来,新加坡在一个以规则为依据和包容的全球秩序中蓬勃发展。这个由美国领导的秩序现在正在瓦解。美国不再愿意扮演全球承保人的角色。这不仅反映了它对领导精英的选择,也反映了社会内部更深层的问题——美国是否还有能力通过一个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全球体系来保障自身的福祉。

这个问题的结果,是一个更加动荡而混乱的世界。曾经协助维护和平、提高全球生活水平的规则和规范,正在失势。侵略、胁迫或不合理要求现在更容易被容忍,甚至被平息。与此同时,相互依赖的贸易和经济反成了武器,使国际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张复杂。

世界实力最大的两个强国——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将持续加剧,双方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都在争夺优势,决心将权力平衡导向利于自己的一方,并招揽其他国家进入自己的阵营。这种竞争将在未来几十年塑造整个战略环境。

这些并非短暂的逆风,而是浪潮的根本转变。前方的大海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颠簸和不可预测。

我们无法掌控潮汐。但我们也不是一艘随波逐流的船。通过沉静的信心和决心规划我们的航线,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命运。

保卫家园和我们在世界的地位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卫我们的家园,维护新加坡在世界的地位。我们绝不能把安全视为理所当然,尤其是在区域和全球紧张局势可能突然加剧的时代。

我们长期以来都持稳地投资于国防,深知最终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来保障安全。这最初是出于迫切需要,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家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加强能力,应对新出现的威胁,从网络安全到混合战争,并支持我们的国民服役人员,他们是我们国防的骨干。

但安全超越了军事实力。它还关乎抵御新的和非常规的挑战。外来势力将企图影响我们国内公众舆论以推进他们的自身议程。他们将利用一切手段,从社交媒体到传统平台,散布虚假信息,制造不和,并在我们社会中制造裂痕。因此,我们必须让新加坡人辨别事实与虚构,理解并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并抵制来自远近的外部操纵。

同样,我们必须防范国内的危险,从恐怖主义行为到诈骗,再到各种形式的毒品,包括现在掺有有害物质的电子烟。这些不仅仅是执法问题;它们威胁着支撑我们社会的和谐、信任和信心。

维护安全,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巩固我们的家园尽一分力。通过对全面防卫和国民教育采取新方法,并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多可以献力的方式,我们将增强举国一心整体的韧性。

同时,我们将在未来几年致力于塑造一个公平稳定的全球秩序,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将促进亚细安更深层的融合,支持改革以确保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维持有效多边主义,并深化与志同道合国家的伙伴关系,以维护开放贸易和投资流动。通过与我们的朋友和伙伴站在一起,我们扩大了集体声音,并增强了我们的影响力。

为经济转型

强大的经济至关重要。保障未来和改善生活所需的资源,都得靠经济活动产生。我们无法在规模上与其他国家匹敌。但我们可以在速度、独创性和信任方面竞争。在一个更加碎片化的世界里,新加坡必须持续是一个安全港湾:一个可靠的基地,能够驾驭全球复杂局势,一个通往亚洲活力的门户。

旧的策略已不足以应对。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主要经济体纷纷寻求把关键投资迁回本土或近岸。然而,仅仅依靠成本竞争是行不通的。新加坡必须更快适应,更大胆创新,以提升我们作为值得信赖的贸易、资本和人才枢纽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更新经济战略的原因。工作已经开始,并将深入探讨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须要付出巨大努力来重组产业,并在未来每一个领域,从先进制造业到信息技术和金融,再到清洁能源和环境可持续性,建立更深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为我们的企业和人民培养一种勇于开拓和实验的精神。唯有这样,我们才足以发展领先企业,并为新加坡人取得好工作,让收入不断增加。

多年来劳资政三方合作所建立的信任赋予我们优势。它使我们能够更快地部署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同时能管理新科技对劳动力的干扰,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公司都知道AI,但很少有公司真正开始认真转型。我们的任务是让每个企业都能实际利用AI,同时加强对各层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这种方式,AI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补充人类能力,这样一来,收益能广泛共享,所有新加坡人也能参与构建新的竞争力来源。这一切都不是必然的,必须积极培养。

科技也将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等生存威胁至关重要。我们将投资于脱碳和海岸保护的新科技,并支持开发有突破性环境解决方案的企业。我们还将继续推进伙伴关系,以开发一个强大的碳信用市场,并为区域的可持续基础设施筹集资金。通过这样做,我们增强了新加坡的韧性,同时为我们这个地区和世界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我们的抱负是明确的: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想法可以生根发芽,企业家可以建设、创新、拓展海外,并在各自领域领先区域和全球的地方。同样,我们的目标是确保这些进步能够提升每个人。我们不仅寻求增长,而且寻求有包容心的增长,一个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国家繁荣的社会,让每个新加坡人都有信心,明天的前景更光明、生活更美好。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增强保障

经济变化令人不安。工作和技能将比以往更快地不断演变。旧产业将消退,新产业将兴起。今天炙手可热的技能,明天可能就会过时。

我们无法阻止这股变革的浪潮。但我们个人和集体都可以做好准备,自信地驾驭它。随着经济转型,我们将赋予工人所需的技能,进而能适应和抓住新机遇。

我们已经推出了新举措,以在这些不确定时期提供更强的保障,这包括为失业者提供求职援助计划(Jobseeker Support  Scheme),以及帮助在职涯中期员工提升和转型的“技能创前程进阶计划”(SkillsFuture Level Up programme)。这些计划并非终极方案。我们将继续加强改进,确保它们能继续满足新加坡人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需要。

这些努力反映了我们的信念:新加坡人永远不应独自面对不确定性。通过“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我们加强了对新加坡人人生每个阶段的保障,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有目标、有希望地生活。我们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在此基础上发展,没有人会独自前行。

一、对于我们的青年: 我们将为他们准备一个不同的未来——帮助他们获得好工作,缓解他们的焦虑,并赋予他们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的技能。除此之外,我们将让他们在塑造他们想要的新加坡方面拥有更强的发言权,因为他们将是国家新篇章的共同作者,也必须拥有这一篇章。

二、对于我们的家庭: 我们将保持公共住房负担得起和买得到。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将更容易获得负担得起和优质的幼儿服务。但我们知道家庭在照顾老人和儿童方面也面临压力。因此,我们将通过更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更强大的社区护理生态系统,加强对看护者的支持。

三、对于我们的老年人: 我们将成为一个让每个公民在老年时都能过上快乐和充实生活的地方。我们将鼓励和支持那些希望继续工作的人,以便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造福他人。对于那些希望退休的人,我们将帮助他们积累养老金,以便他们能怀着新目标,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 “健康SG”和“乐龄SG”将帮助老年人在身心上保持健康,并为独立生活提供更多选择,无论是住在社区关爱组屋(Community Care Apartments)还是在乐龄社区(Age Well Neighbourhoods)。

我们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即时压力。全球冲突、关税和供应链中断导致的成本上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理解这些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继续缓解这些负担,并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生活必需品。

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新加坡人应对不确定性。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信心,无论未来如何,他们都能追求自己的抱负,并养家糊口。通过加强保障,并保持机会开放,即使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也将建立社会的韧性和信心。

维持社会流动性和保护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日渐成熟,富者愈富,不平等现象反复循环。我们在世界各地都看到了这一点。特权代代相传,而弱势者更难摆脱困境。我们不能允许这种趋势在新加坡根深蒂固。我们必须积极抵制它,并寻找缩小差距的实际方法。

我们努力工作以确保更公平的结果,也取得了进展。收入不平等减少了。工资正在增长,特别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我们的拥屋率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即使是低收入家庭也是如此。

但这项工程永不休止。我们必须维持每一代人的社会流动。这始终是国家优先事项,也仍然是我们对未来的共同抱负。每个人须有机会攀上技能的电动扶梯,增强信心,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每个新加坡人都必须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始于幼儿时期。通过幼儿时期的投资,我们将给每个新加坡人一个最好的人生起点。这将在整个教育制度持续贯彻,开辟多条通往成功的途径,培养良好品格和价值观,并赞颂不同形式的卓越成就。除了学术能力,我们必须同样重视技术专长、创意天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育和艺术的精湛技艺。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工学结合课程,以及为艺文和体育领域的青年增加奖学金和发展机会,都体现了这个做法。

在工作方面,我们将加强培训和职业发展路径,让新加坡人能够在广泛的技能和专业领域中取得优秀表现并获得认可。这需要我们挑战根深蒂固的既定观念,包括什么才算是有价值的工作,谁才算是专业人士。进步,意味着认可每一行的价值——各行各业、手工艺、服务领域,不亚于那些在办公室和董事会里的人——并确保每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赢得尊重,并能过上好日子。

新加坡也必须始终是个家园,让我们之中的弱势群体不光受到关爱和照顾,也赋予追求希望和梦想的能力。

我们将继续提升低收入家庭——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并在生活中取得进步。我们将加强对残障人士的支持——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工作,并对他们的看护者提供更大支援。

最终,我们国家的成功,绝不会仅仅以经济增长来衡量。必须取决于我们如何支持弱势群体,如何使每个新加坡人无论老幼都能做出贡献,并且有尊严地生活。这就是新加坡的承诺:出身不决定命运,没有人会被落下,每一代人都可以乐观而有希望地展望未来。

将“我们”置于“我”之前

只有团结一心,新加坡才能屹立不倒,但团结并非单凭信念就能激发。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通过日常的行为和行动,将集体置于个人之前:将“我们”置于“我”之前。

我们将从社区开始,在各个层面培育一个“我们为先”的社会。我们将与社区领袖合作,发展关爱网络,例如凝聚邻里相互支持。我们还将为公民创造更多空间,让大家自发发起并领导基层项目,以应对重要问题。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人人都有发言权。通过创建更开放更有参与度的社会,我们将强化新加坡,并深化定义我们的团结精神。

我们还将做得更多,让奉献和志愿服务融入生活。无论是个人、社区团体还是企业,我们都在一种贡献文化的构建中扮演着一定角色。在这个文化中,成功不仅仅以个人成就衡量,而是在于我们为共同利益所成就的集体作为。通过了解彼此的生活境遇和经历,我们身处的共同现实感更深了。

然而,“我们为先”的社会不仅仅关乎有组织的活动。它同样关乎我们所奉行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日常的关爱习惯——从地铁上让座到有需要时伸出援手。这些举动,往往看似举手之劳,却也是将我们的社会结构维系在一起的纽带。

在世界许多地方,社会分化正在加剧。特别是种族紧张关系日益升温,支撑稳定、多元文化社会的基本共识正在被侵蚀。新加坡的卓越之处在于我们的团结——这份团结并非通过排除多样性而建立,而是拥抱多样性,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丰富泉源。

这种团结绝不能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积极地守护它,尤其是种族宗教和谐,至今仍是我们社会的根基。我们应该抵制任何利用种族宗教谋取政治利益、或通过这些视角看待国家问题的诱惑。我们非常清楚,从我们自身的建国历史就能看出,屈服于这些诱惑,会如何导致危险的分裂和持久的创伤。

相反地,我们必须继续培养形塑我们成为新加坡人独一无二的特质:有能力接受多样化身份,以尊重的态度欣赏彼此的文化,并通过共同的经历建立共同点。

我们必须不断演进和深化自身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方法。通过确保每一种多元的新加坡传统在每一代都保持活力并时时更新,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鼓励新加坡人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交融。就像新加坡华乐团最近与The Straits Ensemble的成员、打击乐大师里端·扎兰尼(Riduan Zalani)和其他人合作,在欢庆SG60的旋律中超越传统界限。或者像现在义安理工学院二年级的莎凯拉(Syakirah Dahiyah Sudanto),是学院中首名非华裔的中文专业学生。或者像在中学一年级偶然接触到印度古典舞的苏美妃,如今才20多岁已成为专业婆罗多舞者。

通过深化我们的多元文化主义、扩大我们的共同点,我们增强了相互尊重,让共有的国家身份认同更深更强。

结语:维护信任

几乎在世界各地,公众对政府和其他机构的信任都在逐渐丧失。许多政治体系因陷入僵局而瘫痪,或者专注于眼前问题,而忽视了更大的长期挑战。

新加坡逆流而行,并非因为我们不受类似压力的影响,而是因为我们培养了一种不同的治理和政治理念。我们重视管理而非寻求便利,重视持久责任而非短暂利益。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信任——政府与人民之间,以及公民彼此之间。

这份信任使我们能够在需要时做出艰难选择,并规划超越当前选举周期的未来。正是这个原因,新加坡避免了困扰许多其他国家的弊端。但信任必须通过持续对话、倾听、问责和共同目标来不断赢得。

当我们翻过SG60这一页,书写国家新篇章,让我们以这种信任的精神为指引。让我们坚定决心,同时对变化持开放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对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保持谦逊;为我们的多样性感到自豪,也全民一心团结一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加坡——不仅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

前进吧,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