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春雨润无声,白衣初心念此情,昔日谆谆如烛照,今朝薪火济苍生。”

时隔4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副院长(教育)刘丹青教授(58岁)与他的高中华文教师冯焕好(82岁)重逢,特地赠予手写信,以这段文字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激励他在医学教育路上,把老师的育人精神也传承下去。

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之深远,未必能以相处的时长来衡量。只当了冯焕好三个月的学生,刘丹青却难忘老师对他的勉励,至今仍珍藏老师当年批改的作文。

刘丹青教授(右)在高中时只当了冯焕好三个月的学生,却难忘她细心的教导和勉励。数十年后重逢,师生俩都难掩心中的喜悦。(关俊威摄)
刘丹青教授(右)在高中时只当了冯焕好三个月的学生,却难忘她细心的教导和勉励。数十年后重逢,师生俩都难掩心中的喜悦。(关俊威摄)

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冯焕好1969年开始在德新政府华文中学(现为德新中学)教华文,1974年到华中初级学院(现为华侨中学高中部)成为创任华文部主任,之后升任华初副院长。她1997年调任达善中学校长,2001年起领导南洋初级学院,直到2005年退休,前后在教育界耕耘37年。

1984年,刘丹青中学毕业后到华初上课三个月,想体验这所著名学府的学习环境,冯焕好当时是他的华文老师。尽管他后来选择到莱佛士初级学院念高中,但不曾忘记冯老师。

延伸阅读

老师教我三个月 我铭记终生 | 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老师教我三个月 我铭记终生 | 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两代南中华文教师 三重情谊薪火相传
两代南中华文教师 三重情谊薪火相传

去年,也是国大医院风湿病科高级顾问医生的刘丹青获颁全国卓越临床医生教育家奖,在颁奖礼上提及对他有影响力的老师,其中一人是冯焕好。

冯焕好分享时透露,自己是从儿子那儿得知这件事,儿子的朋友传来短信说,刘教授得奖后提到冯焕好。她本身也好奇,为何被学生“点名”。当《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制作团队邀请她找学生上节目时,她就想起了刘丹青。

这也促成两人久别重逢的温馨对谈。看见学生仍保留40年前的作文,冯焕好欣喜地阅读文章和评语,回味时的丝丝暖意溢于言表。

刘丹青感谢冯焕好的细心指导,觉得老师认真地阅读学生的作文并书写评语,至今仍收藏老师40年前批改的作文。(受访者提供)
刘丹青感谢冯焕好的细心指导,觉得老师认真地阅读学生的作文并书写评语,至今仍收藏老师40年前批改的作文。(受访者提供)

刘丹青说:“虽然我和冯老师只有短短三个月的相处时间,但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老师当中是给我最多反馈,最有爱心的……很多作文的改正,老师都是针对错别字,然后给分数。我从冯老师身上学到怎么用爱心去教导,给学生适当的正面反馈。”

对冯焕好来说,学生用心地交上一篇作业,身为教师,也应用心地去欣赏学生文章。不论是写作手法、描述字句或见解,都可以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她也想通过书写评语与学生对话,尤其在学期末的最后一篇文章,她一般都写很长的评语,学生也很期待这些留言。

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冯焕好坚信在育人道路上要抱持“五个心”。她说:“首先是爱心,你必须要爱孩子。你还要用心,用心地教他们,不只是教书,而是要教他们做人。

“然后,你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那你要有耐心,去辅导他们。之后,你要聆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会成功。最后,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

刘丹青也希望延续冯老师的教育精神,为医疗界栽培有医德的人员。他认为,能真正改进医疗成果的不单是医疗系统,也要重视医疗人员的教育。这不只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是“心的教育”。

他说: “教育家不只是传输知识,冯老师提到的人格塑造也非常重要。怎样能够启发学生自学,能够有想象力?……有一个好老师来启发一个学生,这是非常宝贵的。”

学生前途放首位 教改年代奔走争取机会

教育部1979年宣布将取消华文源流教育,除了母语,所有科目以英文教学。冯焕好原本在教的华文理解与写作走入历史后,她教导华文第二语文。面对教改,她更担心的是学生,尤其是文科生的未来。

为了帮学生争取奖学金到台湾念大学,冯焕好当年拿着学生写的好文章去见教育部副司长,无奈却被拒绝。这段故事也收录在她撰写的《育人之旅——润物细无声》这本书中,但书里没提到这位学生的名字。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从事华文媒体工作的96.3好FM电台主持人林安娜。在《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播客中,她既是主持人,也是嘉宾冯焕好的学生,别具意义。

林安娜念华初时因获选参加大学先修班研讨会,与大学先修班团队的指导教师冯焕好结缘。她是受教改影响的其中一名文科生,一向用华文念的经济学,突然之间得用英文考,结果她的经济不及格。

欣赏林安娜才华的冯焕好约见教育部高官,想为她争取到台湾念中文系的机会,但教育部副司长以学生没有各科考A为由拒绝。 无奈的她当时只能勉励学生们: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制度,我们就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新环境。

约见教育部官员的事,她当年并没有告诉林安娜。林安娜在若干年后知道老师这么关心她的未来,比她更积极地争取机会,非常感动。

事过境迁,冯焕好看到学生们如今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贡献,继续发光发热,为他们的成就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