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学生的家长一再坚持,莱佛士女子中学当年才得以开办高级华文班。而面对智商过人的高才班学生,华文教师须为他们找出合适的教学方式。
现年74岁的林振南自南洋大学毕业后,在莱中执教鞭逾30年,曾担任母语部主任,还升任特级教师,目前已退休。他日前接受《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制作团队访问时透露,莱中之所以会有高级华文班,与高才班息息相关。
教育部于1984年推行高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GEP)。莱中三名入选高才班学生的家长提出要求,学校须有高级华文(当时称为华文第一语文)班,才会让孩子入学。
其中一名学生是汤雁凌(54岁,国际关系高级经理)。据她说,父亲是一名传统家长,认为孩子须认识中华文化,因此如果作为传统英校的莱中无法让女儿修读高级华文,就不会让她入学。
面对家长们的坚持,教育部做出让步,让莱中开办高级华文班,而第一届就只有三名学生。此前,只有特选中学的学生能修读高级华文。
林振南是为学校开疆辟土的教师之一,汤雁凌和另两名同学升上中三后,由他接手教导高级华文。“我们起初也在摸索,因为之前没教过高级华文,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
高才班学生的智商高,领悟力和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的一个特点是愿意接受特别的挑战。如果要他们死记硬背,或教学的说教意味太浓厚,他们会很难接受。”
林振南和同事们因此发挥创意,通过高才班的深广活动教学方式,设计在课堂以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体会与了解。这包括带学生上茶馆学习茶道,及邀请表演艺术家与学生交流等。
“学校很早就发现,如果要学生学好华文,不能只靠华文课。除了课堂教学,也必须通过其他活动来营造有利于学习母语的环境。”
敢于挑战教师,也是高才班学生的特点之一。汤雁凌回忆,同学们当时不喜欢某一名教师的教学方式,希望课堂上能有更多的讨论空间,最终成功改变那名教师的教学法。
对此,林振南提出他的看法:“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谁教谁,谁又学习了什么?老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输出。尤其现在的学生,不管高才班学生与否,更加无法接受这种情况。”
由于华文在本地不是多数人的工作语文,不少人即使求学时的华文成绩不错,日后却没有多大的使用或发挥空间,林振南对此看得很开。
“我们华文教师就像是在土壤里埋下种子,希望学生日后有需要的时候,这颗华文的种子能够发芽开花。”
传授知识更教人生 启迪学生受益一生
授业解惑之余,教师在塑造年轻学子的性格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影响学生日后的生活态度。林振南的另一名学生张永慧(48岁,小学校长),便从他身上领略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在职场和生活中应对挑战。
张永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以前课堂上让她印象深刻的,包括林振南会抛出一些词汇,让学生们进行联想与思考。
“这样的技能在职场上很受用,因为不会有人能够手把手教会我们所有事情。我们必须懂得举一反三,以及知道如何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再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当上校长后,张永慧发现有新晋教师无法妥善地解决问题。他们求学时的学业成绩优异,遇事却可能无法很好地反应过来。“这些年轻教师可能因此遇到瓶颈,容易感受挫折。”
张永慧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校的教师们,鼓励他们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背课文来应付考试。
汤雁凌则分享说,包括她在内的三名高级华文班学生,都不是很有耐心,成天只想着赶快把功课做完、把课文念完。相反的,林振南认为做事不应该太急,应该按部就班。
以学习新词汇为例,林振南要求学生先自学一遍,从课文中圈出新词汇,然后查字典。汤雁凌和同学起初却懒得按照指示进行。
但学生有张良计,老师也有过墙梯。林振南准备的测验题目会列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填充词语。如果学生没经过翻查字典的阶段,可能就无法作答。
汤雁凌说:“我们慢慢了解老师说的道理,到今天我还铭记于心。我现在仍然是急性子,但在工作方面赶忙做了决定后,我会告诉自己要等一等、沉淀一下,不要太急着执行决定。即使只等个五分钟十分钟,也可能会有新的信息出现,让我对事情改观,之前做的决定也许会变得不恰当。
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汤雁凌和张永慧心存感激。在林振南看来,他不过是尽了教师的本分,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人生。“作为华文教师,我更希望学生们能快乐地学习华文。”
林振南并不奢求学生在考试中拿到A1的成绩,只要他们不讨厌华文,就已经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