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4年教学经验的华文教师蔡宜瑾(38岁)将“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教学法融入华文课堂,引导学生用华语讨论时事,从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

今年的杰出华文教师奖得主之一蔡宜瑾任教于育林中学,也是“品格与公民教育”(CCE)主任。她善用CCE课常见的“思维圈”等教学法,在华文课进行新闻和时事讨论。

例如,她曾带领学生讨论《联合早报》一篇关于一名自闭症学生立志成为华文教师的报道,让学生用华语表达意见和提问,促进互动交流。她发现这能鼓励学生多用华语发言,聆听彼此发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起初,一些学生因华文基础较弱而不敢发言。她积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协助他们翻译英语句子,再用完整的华语表达,渐渐减轻他们以标准华语表达的压力。学生不再拘谨,更乐于表达。

“我常告诉学生,不要害怕犯错。如果大家都没有疑问,那我就要失业了!”

延伸阅读

杰出华文教师奖得主 梁慧瑜:必读书七策略带动学习
杰出华文教师奖得主 梁慧瑜:必读书七策略带动学习

蔡宜瑾也将互动游戏融入教学,如将课文设计为抢答题,或引导学生通过配对游戏认识本地饮料文化,理解华语中包含的方言与多元语汇。

她指出,许多家长不知如何协助孩子学华文,感到无力。她建议家长将语言融入生活,例如带孩子看华语电影或一起追剧,并用华语讨论剧情。一位家长说,他们让孩子挑战遮字幕看剧,效果显著。

她说:“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我希望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习华文变得有趣而有意义,不只为了应付考试,更是认识文化根源、体验语言之美。”

母亲是英校生,家庭并非纯讲华语,但蔡宜瑾在求学时期遇到许多优秀的华文教师,尤其是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主任蓝美英老师,对她影响深远。她因此立志成为华文教师,希望像恩师一样影响下一代,让学生爱上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