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当商公会欢庆105周年,9月8日首次在滨海湾金沙会议厅举办“典当业论坛”,大约70名本地、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典当业代表出席。
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受访时说:“马来西亚跟新加坡的典当业很相似,因为我们以前都同属英殖民地,采用相同法律等。中国典当业跟我们则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当,例如股票、房产、货物、汽车等,而新加坡只能典当铭品而已。我们会互相交流,看看可以借鉴哪些地方。当商公会将与新加坡政府沟通,争取放宽典当限制,允许我们接收其他类型的典当品。”
此次典当业论坛也邀请中国金融专家和教授跟典当业者分享一些未来趋势,例如真实世界资产(Real-World Assets)代币。这是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资产所有权转化为数码代币的技术。
冠病阻断期争取让当店营业
何谦诚的父亲在1971年创立了“恒生当”,他于1985年从父亲手上接下家族生意,对于本地早年当店的历史和运营方式了如指掌。1992年起,何谦诚担任当商公会会长,至今为出任最久的会长。
当商公会105周年庆晚宴9月6日于大巴窑战备军人俱乐部的欢喜楼举行,筵开60席,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北京、新疆、河南等地的典当业代表出席。主宾是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
延伸阅读
何谦诚说,新加坡典当业最艰难的时期是在冠病疫情期间,官方对典当业不太了解,在病毒阻断期间没把当店列为“必要服务”。
“政府忽视了典当业在民生中的重要性。病毒阻断期间,不少人很无助,手上没钱而政府的援助也有限。这些人要跟银行或金融公司贷款并不容易,但他们只要拿有价值的东西来当,就能立刻换到一些钱,帮他们渡过难关。于是当商公会向政府申请豁免关店,争取让当店继续营业。有关部门经过磋商后,决定给予我们豁免。我记得当店一开门,不少人涌了进来,说明很多人都面对经济困难。”
早期当店多由大埔人经营
根据《中国典当史》的记载,典当行业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公元220-588年),据说是源自佛教寺院,创始之初有协助穷人的慈善用途,后来发展为商业。新加坡的典当行业始于何时?查到的是,1878年,客家大埔人蓝秋山已经在石叻路(惹兰红山)开设先和当,当时开当店不必注册。
1887年,英殖民地政府颁布开设当店必须申请执照且缴付码金200元,当时大埔人何云萼一口气向政府申请八家当店执照,一共缴付1600元码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当商公会成立于1920年,创办初期会所设在珍珠街上段(俗称豆腐街),会长由林文田出任。林文田曾任中华总商会会长、广惠肇医院主席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华社领袖。公会设立宗旨为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与联谊沟通,也代表行业向政府提出诉求,维护会员权益。早年的新加坡,当店几乎都是由客家大埔人经营。
1930年,会所搬迁到南京街上段(俗称松柏街)43号2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商公会的文件档案全被烧毁,导致许多创办初期的史实无法查考。1941年由蓝允藏接任第二任会长,他就许多不平等条例与政府监管机构抗争,为早期的典当业做出许多贡献。1942年英军投降,当商公会在日治时期的运作完全停摆。
约六成传统当店仍用当票纸
1947年,当商公会加入中华总商会,成为先驱会员之一。1970年,松柏街被政府征用后,会所搬迁到芳林苑;同年公会欢庆50周年金禧。1996年,政府强制本地当店实行全面电脑化,典当业开始走向现代化。
面对当下的智慧型经济,当商公会这两年积极推动数码化。例如,约八成会员已提供无现金支付方式,许多顾客也可通过线上方式支付利息。过去发送断当通知必须用挂号信,不仅麻烦和花钱,还要等待对方回复;现在当店可以通过WhatsApp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通知,省时省力。
目前有约六成的传统当店仍沿用当票纸。何谦诚说,公会将协助会员逐步迈向“无票化”,以提升营运效率和方便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