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热症有四大类,病患康复后可能再次感染,但首次感染会在免疫系统中产生一种特殊“基因印迹”,倘若病患在首次感染后接种骨痛热症疫苗,便能在基因印迹的作用下,产生抵抗各类骨痛热症的超强免疫力。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星期一(9月8日)宣布这项科研发现,学术成果论文也于当天发布在美国国际科技期刊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的主要临床和转化研究月刊“Med”上。
论文第一作者,杜克—国大医学院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首席研究科学家王孜颖博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项研究耗时四年多,由16名来自新加坡、美国等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旨在更好地了解病患的免疫系统变化机理,以提高骨痛热症疫苗的效果。
经过多年来在新美两地对70多名病患进行临床研究,科研人员发现:骨痛热症感染后产生的基因印迹 (genetic imprint) ,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持久的特殊影响——即如果病患再次感染的话,病情会加重;但如果在首次感染后接种了疫苗,就会让身体获得同时抵御四种骨痛热症的超强免疫力。
这个研究项目得到日本Takeda Vaccines疫苗公司和新加坡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资助。
王孜颖说:“传统理论认为,首次感染骨痛热症会激发人体的免疫力,但我们从病患身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基因改变……令我们吃惊的是,基因改变并不是发生在产生抗体的细胞上,而是发生在被骨痛热症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上。”
据杜克—国大医学院提供的统计,骨痛热症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每年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数百万人,症状可从轻微的发热伴皮疹,严重到出血、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由于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骨痛热症病毒,理论上每个人都可能多次感染。
目前骨痛热症疫苗存在局限性
王孜颖介绍,目前,骨痛热症疫苗存在局限性——人们知道疫苗对于曾感染过人群的预防效果更好,但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这次研究中发现的长期基因印迹,之前曾在疟疾等病毒感染中也被证明,她希望对骨痛热症的机理和疫苗研发起重要作用。
杜克—国大医学院希望,新发现在全球卫生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作用,以减少全球每年估计的1亿个骨痛热症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