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新成立的空军无人机部队首次参加“铸刀”演习,试验经调整适配的新商用无人机,以符合新加坡作战需求,探索在侦察、群飞搜索及打击支援等方面的运用潜力。

在美国爱达荷州蒙廷霍姆的山区训练场,无人机起飞时卷起松软沙地,沙尘滚滚升腾,伴随“嗡嗡”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我国空军部队的“无人机快速操作、整合与部署部队”(DROID)正在这里进行训练。

DROID隶属于空军部队的无人机战策中心。指挥官郑清泉中校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部队的设立初衷,是专注于测试新微小型商用无人机,并探讨如何将它们融入我国作战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作战概念。

郑清泉形容,在不断演变的冲突环境中,这些无人机犹如空军可扩展的“工具箱”。他说:“各类装备各有优劣,通过建立这样的工具箱,我们便能在不同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系统。”

今年参加“铸刀”演习无人机数量历来最多

今年参加“铸刀”演习的无人机数量为历来最多,除了2015年首次在铸刀演习亮相的苍鹭一号外,本届还引入三种商用无人机,分别是Ascent Spirit、Skydio X10和Neros Archer。

延伸阅读

铸刀演习引入更多商用无人机 提升态势感知与作战能力
铸刀演习引入更多商用无人机 提升态势感知与作战能力
无人机快速操作、整合与部署部队(DROID)黄盟淞少校在演习中示范操作 Skydio X10无人机。这款机型具备先进的避障功能,并能在通信受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导航优势,适合在高楼林立或复杂环境中执行侦察任务。(林明顺摄)
无人机快速操作、整合与部署部队(DROID)黄盟淞少校在演习中示范操作 Skydio X10无人机。这款机型具备先进的避障功能,并能在通信受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导航优势,适合在高楼林立或复杂环境中执行侦察任务。(林明顺摄)

Skydio X10具备先进的避障技术,能在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受干扰的情况下维持导航能力,尤其适合在新加坡这类高楼密集的城市环境,或通信受限等复杂条件下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

《联合早报》记者在训练基地试飞这款无人机,执行模拟侦察任务。无人机在80米高空飞行时,依靠机载128倍变焦镜头,依旧能清晰捕捉远处模拟房屋内假人的细节,影像画面流畅稳定。操作方式与市面常见机型相差无几,几分钟即可上手,但若要实现精准操控,仍须经过训练。

另一款Neros Archer无人机,则属于“第一视角”(first-person view)无人机,具备强大抗干扰能力,可在低空以每小时逾百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为前线迅速提供情报。在军人示范中,它从高空疾速俯冲至指定位置,再迅速拉升离开,显示军方正探索将它用于支援精确打击任务。

所谓“第一视角”,是指通过安装在无人机前端的摄像头,将实时画面传输到操作者的头戴式显示器或显示屏上,让操作者宛如身临其境,如飞机内的飞行员一样。

至于模块化设计的Ascent Spirit,已加装国防科技局(DSTA)研发的自主算法模块,相当于装上“智能大脑”,让原本需一对一操作的机型,升级为一名操作员可同时调度多架无人机。这种“倍增效应”让无人机群能在同一区域分工协作、实时沟通,更高效完成大范围侦察。

Ascent Spirit是空军部队在铸刀演习中测试的其中一款商用无人机。前排右为原装机型,左为加装了国防科技局研发的自主算法模块,相当于装上“智能大脑”,让一名操作员可同时调度多架无人机,执行群飞任务。升级后的Ascent Spirit在起落支架上加装网球,以增强松软沙地上的稳定性。(林明顺摄)
Ascent Spirit是空军部队在铸刀演习中测试的其中一款商用无人机。前排右为原装机型,左为加装了国防科技局研发的自主算法模块,相当于装上“智能大脑”,让一名操作员可同时调度多架无人机,执行群飞任务。升级后的Ascent Spirit在起落支架上加装网球,以增强松软沙地上的稳定性。(林明顺摄)

郑清泉介绍,这三款无人机各自凭借不同的物理特性和技术规格,可在作战时承担不同角色,形成能力互补的组合。它们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以评估适用性,尚未进入大规模采购。

“我们将与国防科技局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尤其在这次演习中,一起了解每一款无人机的潜在优势。”

国防科技局空军系统无人机创新实验室主任黄瑞明受访时指出,商用无人机的设计与适配仍须经过实地验证,团队会在演习期间持续开展测试、评估与实验。

他形容,就像新加坡武装部队需要大型训练场来检验作战概念一样,技术研发同样需要空间与机会来不断成熟。

“一方面,演习能锻炼团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未来不断出现的无人机和系统做好整合准备。另一方面也能验证与业界及武装部队内部合作研发的组件技术,确保这些成果在作战环境中稳健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