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缓缓驶过装有人工智能摄像头和感应器的通道,几分钟内,轮胎胎纹深度、气压、圆周等数据全数上传系统,过去需要半小时的工序,如今大幅缩短。
这套自动轮胎管理系统(Tyre Management System)将于年底前在两个巴士车厂启用,每个车厂每年可节省约2000个工时和近7万元成本,同时也让巴士更安全、服务更可靠。
它是全国职工总会企业培训委员会(Company Training Committee,简称CTC)补助金支持的项目之一。像这样引入人工智能以优化营运、提升员工效率的CTC补助项目越来越多,目前已超过70个。
职总星期一(9月15日)发文告说,至今整体上已批准超过500家公司、700多个企业培训委员会补助金项目,预计将让近1万名工友受惠。他们除了一般年度加薪外,平均还能多获得5%的涨幅,并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津贴,获得更清晰的发展路径和提升机会。
新捷运近期展开的CTC补助项目,是在实里达和乌鲁班丹巴士车厂,落实自动轮胎管理系统,目标是在今年底前完成。公司也同时推出“维修诊断专员”(Diagnostic Expert)职业发展计划,预计为超过50名员工规划职业发展、提升技能和提高工资。
职总秘书长黄志明、职总副秘书长陈国明,以及职总助理秘书长兼全国交通工友联合会执行秘书杨涴淩,日前到实里达车厂与维修诊断专员交流,并了解新捷运的轮胎管理系统,以及柴油巴士和电动巴士维修等工作。
新捷运2023年在勿洛北巴士车厂,为自动轮胎管理系统进行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取得成效。
即时生成数据 省时省钱又提高检测频率
技术主任拉杰星(Rajeshpal Singh)介绍,技术人员向来得逐一测量胎纹深度、气压和圆周,还要检查损坏情况,单是检测一辆巴士的轮胎,就得花上至少半小时。一个车厂每月有超过500辆巴士须检查,整个流程耗时又繁琐。
有了新系统,巴士只须驶过特定通道,人工智能便可即时生成数据报告,检测频率也能从一个月一次,增加到两三天一次。除了提升服务素质,系统也为每个车厂每年省下约2000个工时和6万7000元。
新捷运总裁沈维明说:“技术人员能利用节省下来的工时去进修,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更高阶的工作,薪金也会相应提高……这不只有利于员工和行业,公众也可享有更安全、可靠的巴士服务。”
今年刚转为维修诊断专员的伊德里斯(Mohammad Idris)受访时说,他去年接受了约五个月的培训,学习如何分析数据,从中探测潜在故障。“利用人工智能,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巴士在路上抛锚。”
黄志明参观实里达车厂后说:“在人工智能时代,职总希望能和越来越多企业合作,尤其是在前沿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让企业和员工都受益,实现双赢……较年长的工友也可利用新科技提升技能、增强信心,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愿景。”
职总2019年推出CTC计划,旨在协助企业转型时,提升生产力和员工技能。政府2022年宣布拨款1亿元支持这项计划,又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增加2亿元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