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将给予战备国民服役人员更多运用民事技能的机会,受访学者认为这不仅能高效应对新兴安全威胁,还能弥补能力缺口,让我国能在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增强现有国防实力。
国防部、外交部及隶属总理公署的国家安全协调秘书处,星期一(9月15日)公布施政方针附录,阐明各自的具体工作计划。让战备国民服役人员发挥民事技能和经验,是国防部施政方针附录中提及的其中一项计划。
政府国会国防及外交委员会主席、杨厝港区议员叶汉荣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国防需要的不仅是更锋利的武器,还有更敏锐的头脑和更快的适应能力。国民服役人员在这方面至关重要。
叶汉荣说:“国民服役人员不仅是身着制服的保卫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工程师、程序员、医生和创新者。例如网络安全专业人员可以加强我们的数码防御,医护人员可以为战场护理引入新的视角。通过善用这些专业知识,新加坡武装部的作战效率可倍增,远超传统手段。”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黎惠源博士同样认为,一般民众在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工程、法律、信息通信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应对新兴安全威胁。
但他指出,许多专业领域传统上不属于军队范畴,要特地培养这些内部人才,面临时间、资源、与私人领域竞争及知识重叠等挑战。武装部队全面内部培养这些专业能力,既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也难保获得最佳效果。
因此,更明智的策略或是利用易于转移的外部专长,有效弥补能力差距、提升现有能力,而非不必要地在内部培养所有人才。
国家安全协调秘书处在附录中强调,数码联通日益加深,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依赖关系也随之增加,一旦某个部门的系统受损,其他领域的安全可能受到牵连。
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卓越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洪正君指出,像UNC3886这样的黑客组织能够跨领域发动攻击,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因此,秘书处和其他机构在识别跨领域威胁,并协调政府、私人领域与关键基础设施业者的应对策略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外交部施政方针附录:中美两国博弈升级 保持中立或更具挑战
外交部的施政方针附录指出,会继续与所有国家保持连贯务实的接触,包括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重要的伙伴在各领域加强关系。但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升级,试图塑造新的全球秩序,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在保持中立方面,可能面对更大挑战。
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副教授陈庆文指出,比如其中一个大国的行动损害了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新加坡或须为国家利益站在某一边,不能保持沉默。
“但这种选边站必须是最后的手段。无论如何,新加坡须能解释为什么选择一方,根本前提是这个选择符合国家利益,不是为了其他任何目的。新加坡必须始终捍卫主权,充分行使自主权,绝不应听命于某个大国。”
同一时候,一些国家可能会与某个大国结盟,而这些国家或向新加坡施加压力,要求新加坡站在同一阵线。但在这种地缘政治变迁中,新加坡的第一反应须是不结盟,才能拥有最佳的战略空间来维护国家利益。
叶汉荣指出,无论是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还是发生在远方的加沙冲突,在出现分歧的时候,每个新加坡人都须扮演自己的角色。
他说:“新加坡的力量在于我们能够在这些压力下保持团结。”
此外,全球局势发展都会直接影响着新加坡人,无论是海洋安全、经济韧性,还是咖啡店和超市的物价。
叶汉荣说:“这就是为什么外交政策不能一直是抽象的。挑战不仅在于提高意识,更在于深化理解,让新加坡人看到,并认识到全球趋势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他指出,国会国防及外交委员会将继续提出多元观点,并支持加强我国韧性的措施,涵盖国防、经济和数码领域,也致力于让国人了解其中的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