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阁市场出现“合伙经营”新模式,受到小贩和食客欢迎,发展迅速。相比传统由管理方转租摊位给小贩的“二房东”模式,合伙经营强调双方共同经营、分担成本、共享利润,并提供人力、物流和中央厨房支援。

胜乐集团(Select Group)在2021年冠病疫情期间首次尝试合伙经营食阁,发现巨大商机,并从去年起加速扩张。集团今年10月28日将在金文泰广场开设第10家以此模式营运的食阁。它的其中七家名为“街边小贩”(Hawkers’ Street),另有三家在樟宜机场以不同品牌营运,面向国际旅客。集团计划五年内再开20家“街边小贩”。

官方虽未单独统计我国目前的食阁与摊位数量,但主要连锁食阁如职总富食客、口福、Kopitiam、金味、福将和大食代等,加上小型品牌,估计至少有300家。

多年来,一般食阁业者通常采用俗称“二房东”的转租模式经营(subletting model),收取固定租金或管理费,有时按租户营业额抽成。

在合伙经营模式下(partnership model),胜乐集团邀请人气摊位合作,小贩无须预付押金或装修费,开档后从收入中扣除与管理方分担的租金等成本。摊位助手由胜乐招聘,若头手(主厨)临时不能上班,还有五名到八名精通各类美食的“区域厨师”(Area Chef)代班。小贩提供秘方酱料,胜乐中央厨房负责准备食材并提供物流服务,减轻人手和成本负担。

延伸阅读

学者:合伙经营模式鼓励小贩创业 维持品质与价格是挑战
学者:合伙经营模式鼓励小贩创业 维持品质与价格是挑战
义顺公园小贩中心被指收租还“抽佣” 管理方澄清
义顺公园小贩中心被指收租还“抽佣” 管理方澄清

胜乐集团执行董事陈祖朋:新模式把员工和小贩当合伙人

胜乐集团执行董事陈祖朋受访时说,新模式把员工和小贩当合伙人,扣除成本后的净利三成分给员工,剩下七成由集团和摊主对分,员工每季和新年都可领取花红,红火摊位的员工一年可得五个月花红。他说,奖励员工是胜乐30多年来的经营理念,因此员工更愿拼搏,流动率低。

他说,起初找人气小贩合作并不容易,多数小贩已拒绝多家食阁业者的邀请,因为按传统模式,开摊前须投入约10万元,包括三个月押金、设摊和装修成本。“有人觉得那是自己的‘棺材本’,担心失败、找不到人手,最后砸了自己的招牌。”

因为这些顾虑,多年只开守一个摊位的小贩,包括龙记酿豆腐(连续五年获米其林餐盘奖推介)和肥肥烧腊·云吞面(连获五年米其林必比登推介)。他们都受新模式吸引,今年踏出第一步,先后在四美东福坊和乌节路诗家董各开一家分店。

合作小贩:不用先出一分钱 只须确保品质

同样连获五年米其林认可的两家人气摊,今年首次在合伙经营模式下拓展,如今已在乌节路诗家董开了第二家分店。左起是龙记酿豆腐的母子档黄赐银和邱子龙,以及肥肥烧腊·云吞面摊主陈维杰和头手李荣方。(关俊威摄)
同样连获五年米其林认可的两家人气摊,今年首次在合伙经营模式下拓展,如今已在乌节路诗家董开了第二家分店。左起是龙记酿豆腐的母子档黄赐银和邱子龙,以及肥肥烧腊·云吞面摊主陈维杰和头手李荣方。(关俊威摄)

龙记酿豆腐在裕廊西第505座熟食中心经营11年,以炸肉丸和独家调味料闻名,由母子档黄赐银(55岁)和邱子龙(29岁)及两名助手打理。邱子龙透露,曾有两家食阁邀请开分店,他和母亲因人手难请、成本高昂、得自设中央厨房而婉拒。

今年1月,胜乐集团来谈合作,双方一拍即合。无论人手招聘、训练、租金和装修都由胜乐先承担,邱子龙只须提供秘方调味料、每周到分店巡视一次。“我们不用先出一分钱,只须确保品质。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西部,我认为这个模式能让食客尝到新加坡不同区的美食,有助推广小贩文化。”

肥肥烧腊·云吞面创立40年,以炭烤叉烧闻名。摊位在裕华村巴刹与熟食中心,由摊主陈福基(73岁)交给儿子陈维杰(35岁)和女儿陈诗敏(36岁)打理。

陈维杰透露,过去曾婉拒三家食阁邀请开分店,主要担心人手难请、无法维持品质。今年初受邀合作时,发现担忧的问题都能解决。胜乐派五名头手到摊位学习,并各自负责分店营运。

“我每个星期都去分店试吃,发现维持了九成水准。有头手每天提早一小时上班,把摊位当成自己的事业。毕竟营业额和净利越高,员工每季分红奖励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