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医院和诊所每年排放约4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量比其他先进经济体低,但人均医疗碳排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关报告呼吁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协助减排。
卫生部、卫生部控股、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可持续医学中心,星期三(9月17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大联办的行动论坛上,发布首个医疗领域碳排放报告(Singapore National Health Sector Emissions Baseline Report)。
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在论坛上致辞时说,新加坡提供世界级别的医疗服务,碳排放量却比其他先进经济体低20%。
然而,人口迅速老龄化需要更多专科护理,医疗服务使用率和照护标准高,新加坡的人均医疗碳排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与日本和韩国相同。陈杰豪也是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
根据报告,本地医院和诊所每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本地140万户家庭供电一年以上的碳排放量,是2022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近7%。
药物和医疗产品生产使用 碳排放占比最大约32%
药物和医疗产品的生产与使用,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约32%。排放来源自药物和医疗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例如温度计、绷带、医用防护服或轮椅等,这些都是医疗服务核心环节所需的物品。
医院、诊所和其他建筑的建设与维护,占排放量的19%。其中建筑施工占了12%,包括大型建设项目如兀兰医疗园,以及其他医院扩建工程。医疗设备和设施资产的维护则占了7%。
非医疗服务例如实验室设备、洗衣、清洁和膳食服务,占17%。
电力和水消耗,以及医院废弃物焚烧,占排放的14%。研究指出,部分医院已着手处理废弃物问题。例如,国大医院的护士通过在推车上分开回收药物和医疗设备的包装,使塑料回收量增加了一倍。陈笃生医院则在去年推出项目,鼓励病人归还用完的药物包装(medicine strip)以供回收。
由于需要数据中心和伺服器来支持我国的数码医疗系统,因此资讯科技运作占了13%排放。报告呼吁医疗机构未来改用节能硬件设备。
交通运输排放占整体碳足迹的5%,包括医护人员上下班、病人和访客出行,以及救护车车队和公务出差等都会产生排放量。
报告建议,医疗机构在采购时应该优先考虑环保标准,以推动供应商减排。
近年,我国已在麻醉气体使用上明显减排,地氟醚(desflurane)减少45%,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减少35%。部分医院几乎完全停用地氟醚,并通过将漏气的分配管更换为高效罐装系统,使一氧化二氮的使用量减少超过70%。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可持续医学中心主任瓦特斯教授说,报告为新加坡医疗体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分析,通过收集从各医院、医疗集团,到国家采购和急救服务的全面数据,用系统化的方法,帮助整个医疗体系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