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为配合老旧设施翻新和新发展项目,本地道路开挖工程预计将持续增加,陆路交通管理局开始试行两个新措施,以减轻交通影响、改善道路体验。这包括在路面设置“临时修复标记”,供公众辨识,以及允许承包商在特定地点延长每日施工时间,缩短整体工期。

记者星期二(9月23日)在里峇峇利路观察正在进行的道路维护工程。工人于上午9时30分开工,下午3时至4时30分逐步收尾,以便在傍晚高峰前完成回填,让道路恢复通行。在施工结束前,他们会混合石子和沥青(asphalt),将它们铺在路面,进行临时修复,确保车辆能够安全驶过。不过,由于这类修复多以人工方式完成,路面往往不够平整。待整个工程结束,再由大型机械进行分层压实和铺设,让路面恢复原有的平顺。

施工团队先开挖约一至一米半深的“探坑”,确认地下电缆、燃气管和电讯管道的位置,再决定新管道的走向,以避免火患或供电中断等风险。(叶振忠摄)
施工团队先开挖约一至一米半深的“探坑”,确认地下电缆、燃气管和电讯管道的位置,再决定新管道的走向,以避免火患或供电中断等风险。(叶振忠摄)

施工过程往往有不少挑战,地下空间密布电缆、燃气管和电讯管道,排布不当可能引发火患或供电中断。为此,施工团队通常会先开挖深约一至一米半的“探坑”,以确认管线位置,再决定新管道的走向。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铺设黄色塑料片作为提示,提醒后续团队在下挖时谨慎操作,避免损坏现有设施。

工人在探坑内铺设黄色塑料片作为提示,提醒后续团队下挖时谨慎操作,避免损坏地下既有管线。(叶振忠摄)
工人在探坑内铺设黄色塑料片作为提示,提醒后续团队下挖时谨慎操作,避免损坏地下既有管线。(叶振忠摄)

正因施工干扰难以完全避免,陆交局尝试以新措施改善公众体验。当局在彰思礼巷(Chancery Lane)和大威路(Dalvey Road),试用面积约一米见方的“临时修复标记”。这些标记提醒驾驶者,路段仍处于临时修复阶段,并非最终效果。曾有居民反映此前较小的标记“不够显眼”,因此换成了更大、更清晰的设计。陆交局的调查显示,多数居民认为标记有助于他们理解施工情况,也更能接受短期不便。

允许在较低交通量路段延长施工

另一措施是延长施工时间。目前规定是早晚高峰时段不得施工,具体时间为上午6时至9时30分,以及下午5时至晚上8时。当局正研究在交通量较低的路段,允许承包商在清晨或傍晚继续作业。这将有助加快整体进度,减少路面反复临时修复的次数,让道路更快恢复平整。试行的详情将在年底公布。

延伸阅读

五年内187起组屋火患涉活跃通勤工具 政府考虑加强执法
五年内187起组屋火患涉活跃通勤工具 政府考虑加强执法
榜鹅三条自驾车服务路线出炉 两本地公司经营中企提供自驾车
榜鹅三条自驾车服务路线出炉 两本地公司经营中企提供自驾车

一个简单的管线连接通常需三天到五天,复杂的工程可能持续数周。例如在里峇峇利路的光纤电缆铺设工程,整体预计需要约三周时间,目前已一周以上。每段管道长约六米,铺设完成后再通过阴沟洞拉入光纤。为了避免影响交通,承包商必须在高峰前让道路恢复通车,因此常常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临时修复。

道路施工一般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六,只有在工业区,星期天才可能动工。不同单位之间也要协调工序,避免同一地点重复开挖。工程完成并重新铺平道路后,会尽可能减少再次开挖,除非发生燃气泄漏或电力故障等紧急情况。

陆交局说,两项新措施将在更多地点继续试行,详情将在年底公布。如果成效理想,将考虑在全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