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结合,为糖尿等慢性疾病提供更好预防与治疗方案。
南大也将从明年起推出本地首个中医学理学硕士课程,为我国培养更多中医人才。
卫生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在星期天(9月28日)举行的2025年新加坡全球中医药高峰论坛上,宣布上述两项消息。
南大中医诊所兼中医学士学位课程主任钟丽丹副教授受访时说,南大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已有20年的合作基础;新联合实验室分别设在南大生命科学院和北中医附属的东方医院两地,利用人工智能(AI)预防糖尿病前期、肥胖等代谢类疾病,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功能性消化障碍相关疾病,避免迟至症状出现后才干预。
她说:“南大AI科研团队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北中医则提供病人数据库,与南大分享经验和模型,协助南大根据新加坡的具体情况,为本地研究服务。”
她指出,由于气候原因,本地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种植中草药的计划,而是引入中国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中草药,在产地和每批次质量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
南大中医学理学硕士课程 首批学生约30人
南大将从2026年起开办中医学理学硕士课程,以期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方面高级专业知识的高技能研究生。钟丽丹透露,这项硕士课程全日制攻读一年,或在职攻读两年,首批招生约30名,之后视情况增加学额,每年可达50名。明年首批学生已确定,预计八成拥有中医专业背景,其余来自相关专业。
南大中医系二年级学生胡曦晗(20岁)告诉《联合早报》,当初选择学中医,就是因为喜欢中医崇尚自然的理念;她很希望看到中医在新加坡发扬光大,今后也会考虑报读中医学理学硕士课程。
“这两年主要学了中医理论、针灸和中医诊断基础,在南大中医诊所实习过,也到私人和政府机构观摩……我会在大学期间多看、多体验,之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
她的同班同学李颖暄(20岁)也对中医学理学硕士课程感兴趣。“我学中医,主要因为自小就听奶奶说体质和饮食有多重要……这两年在南大跟着不同医师临床实践,也常听各类讲座,更好地了解了中西医的结合。”
许宝琨: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健康SG不谋而合
许宝琨医生在当天论坛上说,全国推出的健康SG计划(Healthier SG),将重点从疾病治疗转向积极预防,中医药的原则与这个愿景不谋而合。长期以来,中医一直倡导整体健康,强调身体系统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重视“治未病”的理念。
他说:“中医师不仅治疗症状,还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这些要素与健康计划一致并相辅相成。”
他还介绍了本地推进中医事业的多项进展:从2024年1月起推出的中医临床培训项目,目前已培养一批可独当一面的中医师。这项试点计划共三年,旨在帮助刚获得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获得各种临床实践技能。
2013年设立的卫生部中医科研基金,促进了公共医疗机构、学术机构和中医师之间的业务合作,目前已支持21个科研项目,今年提交的31项建议中,三分之一已进入最后评审阶段,有望获批。
为测试和评估公共医疗机构所提出的循证(evidence-based)中医治疗方案,卫生部今年推出中西医结合沙盒(TCM Integrative Sandbox)计划。当局迄今共收到来自我国三个医疗集群的18份提案,评估工作还在进行。
明年起,卫生部与新加坡中医研究院也将联合推出全国典范中医师奖,提名下月底截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