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在中秋节前展开专项行动,对本地月饼生产业者加强监管,通过抽检产品、检测潜在污染物等方式,确保公众食用安全。
去年中秋节前夕,一款D24榴梿冰皮月饼被检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又称仙人掌杆菌)含量超标,厂商被令召回产品,事件也引发关注。
蜡状芽孢杆菌一般存在于环境中,以及昆虫和哺乳动物的肠道中。这类细菌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导因,病人发病时可能出现晕眩、呕吐、腹部抽筋和腹泻等症状。
此次针对月饼的稽查行动中,食品局重点检查生产设施是否合规、食品是否妥善处理和储存,并与厂商沟通安全规程,同时抽检月饼,必要时下令召回。
食品局说,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并纠正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环节。
样本从各食品场所采集 送至国家食品科学中心
月饼样本从全岛各食品场所采集,送至国家食品科学中心,由专家团队检测其中的化学和微生物隐患,例如致病菌、腐败微生物及有毒物质。中心去年共完成近23万项实验室检测,以保障食品安全。
检测过程中,食品科学家会先将月饼放入无菌袋中,加入稀释液后均质化,再将样本涂抹在培养皿上,在特定温度下观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生长,并进行计数。
部分检测还会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筛查,原理与冠病检测类似,用于确认是否含有特定菌群。如果结果呈阳,将进一步分析。
食品科学家伊万(Ivan Zwe Ye Htut)说:“我们不仅检测单一细菌,还会针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等常见菌种检测月饼。不同细菌在不同培养皿上会呈现不同颜色和特征,便于识别。”
食品局强调,食品安全是当局、食品业者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受到污染。
为降低风险,当局日常会利用数据分析,锁定潜在高风险场所进行重点检查,涵盖食品工厂、零售食肆,以及临时展销会和市集。
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进口食品,食品局都会检查业者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并抽样送检;一旦发现食品不适合食用,将采取召回等措施。
2022年至2024年,食品局共进行77起食品召回,原因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污染,以及未申报过敏原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