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旧风潮带动下,中秋节玻璃纸灯笼的魅力不仅未褪色,近年有更多民间机构邀请传统工匠开办工作坊,向年轻一代传授这种传统灯笼制作手艺。

中秋节提着玻璃纸灯笼是许多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本地灯笼师傅黄沛发(71岁)受访时说,玻璃纸原本是一种包装纸,后来用来制作灯笼。用玻璃纸和铁线扎成的灯笼,相信是在1940年代从香港和广州一带引入新马等东南亚地区,在五六十年代相当盛行。

到了七八十年代,电子灯笼开始充斥市场,但黄沛发指出,传统玻璃纸灯笼和纸灯笼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复古风兴起,从十多年前开始,在博物馆等机构邀请下,他开课教导灯笼制作。近两年,他发现有更多传统匠人开办这类工作坊。

上个月在牛车水文物馆开办的一场工作坊,灯笼师傅黄沛发教导如何制作兔子造型的玻璃纸灯笼,受到不少孩童和家长欢迎。(受访者提供)
上个月在牛车水文物馆开办的一场工作坊,灯笼师傅黄沛发教导如何制作兔子造型的玻璃纸灯笼,受到不少孩童和家长欢迎。(受访者提供)

上个月,黄沛发在牛车水文物馆开办一场工作坊,教导如何制作兔子造型的玻璃纸灯笼,吸引约30名家长与孩童参与。

“身为传统工艺爱好者,我希望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人认识这门手艺。”

延伸阅读

中秋屠妖双节庆接力登场 彩灯花卉添节日亮点
中秋屠妖双节庆接力登场 彩灯花卉添节日亮点
李资政与德义居民 月下提灯笼游园庆中秋
李资政与德义居民 月下提灯笼游园庆中秋

人们对纸扎品手艺兴趣提高 六场工作坊门票被订满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今年配合中秋节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在周末(10月4日和5日)举行的六场“小小玻璃纸灯笼”工作坊,36张门票都被订满。

精通纸扎工艺的匠人陈贵财(49岁)平日除了制作纸扎神像,也从事神像修复、招牌雕刻,及灯笼彩绘等工作。他观察到,人们近年对纸扎品手艺开始感兴趣,这次与华族文化中心合作,是他第二次开办玻璃纸灯笼制作工作坊;上一次是在5月配合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化遗产节,两堂课约40人参与。

提玻璃纸灯笼庆中秋,是陈贵财珍贵的童年记忆,他乐见家长和孩童仍对传统灯笼感兴趣,也希望有更多机会开办这类工作坊。

“最重要的是有孩童愿意玩这类玻璃纸灯笼。有需求,传统灯笼才有市场,灯笼制作手艺才能传承下去。”

来自马来西亚的保险经纪郑堉伶,收到华族文化中心的电邮通知,星期天(5日)带着九岁和六岁的儿子前来参加灯笼制作工作坊。“每逢中秋节,我都让孩子提灯笼,一般是纸灯笼,如今玻璃纸灯笼比较少见,所以想让他们认识一下……我年幼时就是提这类灯笼,也在学校学习制作,如今孩童似乎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学这类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