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描绘火星的星图,却难窥地球深海的面貌。为填补对深海的知识空缺,我国经过约七年的协调后派出16名本地研究员,连同区域和国际专家开启24天的印度洋东部深海科研,考察公海深处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条件。
海洋探索号(OceanXplorer)星期二(10月7日)起航,探索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之间的印度洋东部公海深处。
这相信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Marin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简称BBNJ)在通过60个国家批准的生效门槛后,进行的首个公海考察项目。
国立研究基金会提供600万元资助,推动本地到2028年的深海研究,包括上述的深海科研项目,以加强我国的深海研究能力。
维文:新加坡的未来与海洋密不可分
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星期六(4日)在深海科研之旅推介仪式致辞时说,新加坡四面环海,我国的未来与海洋密不可分。“我们的繁荣、连通性、身份和经济都与海洋相关。”
他说,展开深海科研除了满足对科学的好奇,更是承担起了解和保护全球共同资源的责任。
2023年3月4日,经过近20年磋商,逾百国代表在联合国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就BBNJ达成共识。大会由新加坡驻联合国海洋与海洋法大使陈惠菁主持。
协定制定国际框架以更有效地保护公海,须在2023年9月20日开放签署的两年内获得60个国家批准才会生效。今年9月20日,协定通过60个国家批准的生效门槛,将在明年1月生效。
维文说:“当今的外交局势分裂和艰难,各国能够就协定达成共识是巨大成就,我们祝贺陈惠菁。”
新加坡分别在前年9月20日和去年9月24日签署和批准协定。维文说,深海科研团承诺会遵循BBNJ,包括分享最佳的科学实践和数据。“此次深海科研也证明BBNJ在促进公平且公正公海利益共享的重要性。”
绘制1万7000多平方公里深海地形
用于深海科研的海洋探索号属于非营利海洋探索机构OceanX。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以及太平洋岛国斐济的科学家,将与OceanX的研究团队合作,绘制超过1万7000平方公里的深海地形。
研究团队也会利用远程遥控潜水器和环境DNA(eDNA)采样,记录并整理出深海生物多样性基线。
深海科研收集到的标本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科研成果料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布,推进全球科学研究。
国大生物科学系教授黄䙫麟是上述深海科研主任。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整理数据需要时间,应该两年左右就能公布首批科研的成果。”
他指出,目前对印度洋东部深海的认识都是“最好的猜测”。“利用先进潜水器进入深海,必然会发现新且有趣的栖息环境和生物。我们必然会有发现。多少?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收获吗?肯定。因为对深海的认识不足,我们一定会有新颖的发现。”
培训新一代研究员也是重点工作。黄䙫麟说,约八成的研究团是第一次参与这类科研之旅。“人,还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能让年轻人对科研感兴趣,愿意为之奋斗。”
至于研究深海为何重要,黄䙫麟指出,在深海采矿的讨论备受关注,未来可能为新加坡提供多一项经济发展并加强韧性的选择。
OceanX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皮耶博尼(Vincent Pieribone)博士说:“印度洋仍是地球上研究最少的地区之一,此次起航是收集资料前所未有的机会,改变我们对这个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