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发表部长声明后,多位议员对此提问,以下是问答的摘录:  

刘宇扬(非选区议员):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关于种族、宗教和语言的调查显示,不同群体对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看法存在落差,政府会否考虑调整处理种族与宗教课题的手法?目前的做法或对某些群体起不了作用,像是年轻人或认为公开讨论种族与宗教议题的安全空间可更加开放。

安迪(碧山—大巴窑集选区):处理种族与宗教课题的指导方针和框架接下来是否可更清晰?

尚穆根:世界各地有很多号称让人们畅所欲言的“真正论坛”,但这些例子都以失败告终。像在法国和德国,极右翼势力正在崛起。如果没有设立法律框架,放任所谓的言论自由,将导致身份政治崛起。

新加坡的情况虽不尽完美,但多数人都遵守现有框架、努力达成共识与扩大共同空间,而这些努力都仍在持续中。与其效仿其他地方失败的模式,为何不客观地比较,新加坡是否比其他地方更好?

新加坡是民主国家,如果没居中调解,任由大家自由讨论,主导权将掌握在多数人群体手中。政治、社区和宗教的领袖等,须努力构建框架,为这些讨论提供合理的指导。我们欢迎有关如何能做得更好的建议。

---------------

周凯年(蔡厝港集选区):部长是否同意,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广泛课题或威胁的一部分,即国内外的政治势力正利用我们的种族或宗教敏感性,以谋取私利。这种情况其实可能发生在任何社群、种族、宗教或新移民等群体身上。

尚穆根:我并非针对特定社群,马来回教社群在本次大选中是这些手段的目标。不过,他们并不支持这些手段,而是与其他社群一样,坚定地致力于维护新加坡的多元种族与宗教特性。马来回教社群在本次大选中被针对,华族社群则曾在其他时候的大选中被针对。玩弄政治手段者不会只针对一个社群。在每个社会中,总有人试图进行不当比较,煽动不同群体。让我们继续坚守原则,抵抗身份政治的诱惑。

---------------

张文杰(阿裕尼集选区):尚穆根部长为应对外国影响、即时表态和断然拒绝的立场,设定了明确标准。部长会否把同样标准用在管理时政网站和脸书网页“Critical Spectator”(批判性观察者)、旅居新加坡的波兰人彼得雷乌斯(Michael Petraeus)身上?这个平台发表了针对新加坡政治的种族主义评论,其中一篇题为《工人党抛弃回教选民,转向华人》。

尚穆根:许多外国人和机构发表关于新加坡的评论,像是《纽约时报》和《南华早报》,彼得雷乌斯不是唯一的外国人。这些评论当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新加坡政府的,还有支持工人党的。这并不等同于干涉本地政治。工人党是否认为,我们应该审查和反对外国人发表的每一篇有关新加坡政治的文章?这种立场是否也适用于所有国际期刊?我们是否也应删除所有外国人的发文,并对这种做法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