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文物的精心修复,到南洋咖啡香的传承,今年全国中学生编采比赛有两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篇讲述文物修复师如何守护历史与文化记忆,另一篇则通过南洋咖啡展现新加坡独特的饮食文化。
第14届全国中学生编采比赛颁奖典礼星期五(10月17日)在新民中学举行。今年的比赛吸引来自55所中学的85支队伍参赛,低年级组主题为“相约狮城”,高年级组为“时间的礼物”。
伟源中学的作品《不让历史谢幕 她用双手守护记忆》荣获高年级组金奖及“深度报道奖”。作品以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为主线,展现守护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意义。
伟源中学中三学生陈薇茜、郭芯卉、卓靓、林桄颉和彭宇熙分享,他们的灵感源自去年赴中国南京交流的经历。卓靓说:“我们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看到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有些已有几百年历史,却依然光彩如新,让我们深感惊叹。”
这次经历激发了他们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兴趣。修复师的工作契合比赛主题,于是他们决定以“修复师”为报道课题。
团队从3月开始筹备,直到6月截稿才完成。过程中遇到不少挑战,尤其是涉及陌生的专业术语。郭芯卉说:“为了确保报道准确,我们先查阅资料,再将术语翻译,并与受访修复师反复核实。”
采访过程中,他们详细记录修复师的讲述,再挑选最贴近主题的内容,例如修复师在英国留学期间参与修复一本16世纪末荷兰文圣经的经历,并以此串联故事主旨。
来自南洋女子中学校的中二生王欣妍、张嘉仪、谢心语、赵睿清和曾培然,则以作品《狮城六十载 咖啡香不改》赢得低年级组金奖及“最佳版面奖”。她们认为,咖啡是本地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因此决定深入研究南洋咖啡。
她们先在网上找到牛车水的一家咖啡店,实地观察后顺利联系店主。采访时,她们了解到南洋咖啡文化可追溯至19世纪初的移民潮时期。海南人将西方咖啡制作法带到南洋,逐渐形成独特技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海南人返乡,将手艺传给福建人,南洋咖啡的风味也随之演变。
此外,南洋咖啡的点单方式也十分独特,常用方言如“咖啡乌”“咖啡C”,咖啡口味浓厚而层次丰富,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调制。通过这次采访,她们不仅了解南洋咖啡的历史,也加深了对本地文化的认识。
今年全国中学生编采比赛颁奖典礼暨对话会,邀请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马炎庆出席。对话会以《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会》为主题,马炎庆分享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公教中学时的编采经历。
他回忆,当时没有电脑,须要用打字机打字,再用刀片裁剪稿件,插图和标题也要剪下来贴在稿纸上排版,一剪一贴,像做手工一样。
“虽然现在许多步骤都已数码化,但写作能力和将故事呈现给读者的精神依然不变。形式和工具可能改变,但讲好故事、传达内容的核心原则始终如一。”
编采比赛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属下中学生数码刊物《逗号》、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新民中学主办,旨在让学生体验当记者和编辑的过程,从中活学活用华文,提高学习兴趣。
